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至

至字的筆畫:6畫;

zhì

ㄓˋ

〔《廣韻》脂利切,去至,章。〕

“實”的被通假字。

1.到;達到。

《詩·秦風·渭陽》: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陽。”

《荀子·修身》:“道雖邇,不行不至。”
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至春,果病;四月,泄血死。”

《漢書·匈奴傳上》:“近幸臣妾從死者,多至數十百人。”

2.來;去。

《書·君奭》:“天休滋至。”

《左傳·隱公十一年》:“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……己弗能有,而以與人;人之不至,不亦宜乎!”

《荀子·致士》:“口行相反,而欲賢者之至,不肖者之退,不亦難乎!”漢劉楨《贈五官中郎將》詩:“昔我從元後,整駕至南鄉;過彼豐沛都,與君共翺翔。”

《三國誌·蜀誌·先主傳》“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”裴松之註引晉虞溥《江表傳》:“﹝魯肅﹞且問備曰:‘豫州今欲何至?’備曰:‘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,欲往投之。’”

3.古代蔔辭的一種。

《周禮·春官·大蔔》: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……六曰至。”

鄭玄註:“國之大事,待蓍龜而決者有八,定作其辭,於將蔔以命龜也。

鄭司農雲:‘……至,謂至不也。’”孫詒讓正義:“不,與否同。雲‘至,謂至不也’者,謂蔔人來至否也。”

4.施行;通行。

《逸周書·度訓》:“罰多則困,賞少則乏。乏困無醜,教乃不至。”
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樂至則無怨,禮至則不爭。”

鄭玄註:“至,猶達也,行也。”

《史記·樂書》引此文,張守節正義:“樂行主和,和達則民無復怨怒也;禮行主謙,謙達則民不爭競也。”

5.古代以冬至、夏至為二至,亦統稱“至”。

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凡分、至、啟、閉必書雲物,為備故也。”

杜預註:“分,春秋分也;至,冬夏至也;啟,立春、立夏;閉,立秋、立冬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冬之半,夏之半,晝夜長短極。極訓為至,故冬夏之半稱冬夏至也……鄭眾雲:‘以二至、二分觀雲色。’”

《左傳·昭公十七年》:“伯趙氏,司至者也。”

杜預註:“伯趙,伯勞也,以夏至鳴,冬至止。”
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陰陽出入》:“中冬之月,相遇北方,合而為一,謂之日至……大夏之月,相遇南方,合而為一,謂之日至。”參見“冬至”、“夏至”。

6.大。

《易·坤》:“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”
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周易下》:“至,亦大也。

《爾雅》曰:‘晊,大也。’郭璞作‘至’。

《釋文》曰:‘晊,本又作至。’鄭註《哀公問》曰:‘至矣,言至大也。’高誘註《呂氏春秋·求人》篇及《秦策》並曰:‘至,大也。’至哉,猶大哉也。”

7.深。

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日,君以驪姬為夫人,民之疾心固皆至矣!”韋昭註:“至,深也。”

8.界限。參見“四至”。

9.達到極點。

《國語·越語下》:“陽至而陰,陰至而陽。”

韋昭註:“至,謂極也。”

《論語·雍也》:“中庸之為德,其至矣乎!”朱熹集註:“至,極也。”

《史記·春申君列傳》:“臣聞物至則反,冬夏是也。”

張守節正義:“至,極也,極則反也。冬至,陰之極;夏至,陽之極。”

10.多以形容事物的盡善盡美。猶言最好的,最高超的,最正確的,最誠摯的,最微妙的,等等。參見“至駿”、“至德”、“至理”、“至情”、“至機”。

11.猶至道。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。

《文子·自然》:“故見不遠者,不可與言大;知不博者,不可與言至。”

《淮南子·本經訓》:“今背其本而求其末,釋其要而索之於詳,未可與言至也。”

高誘註:“至,至德之道也。”

12.猶至人。

《鶡冠子·能天》:“道者,聖之所吏也,至之所得也。”

陸佃解:“吏,猶任也。不離於真謂之至人。故道者,聖人之所吏,至人之所得也。”

13.準則。

《逸周書·常訓》:“民生而有習有常,以習為常,以常為慎……上賢而不窮,哀樂不淫,民知其至。”

14.得當;恰當。

《荀子·正論》:“不知逆順之理、小大至不至之變者也,未可與及天下之大理者也。”

楊倞註:“至不至,猶言當不當也。”

15.善;善於。

《周禮·考工記·弓人》:“覆之而角至,謂之句弓。”

鄭玄註:“至,猶善也。但角善,則矢雖疾而不能遠。”

《管子·法法》:“夫至用民者,殺之危之,飢之渴之。用民者將致之此極也。”

尹知章註:“至,善也。夫善用人者必以法。其不從法,甚者危殺之,其次勞苦飢渴之。將欲用之,必致此極。”

16.親近。

《詩·小雅·蓼莪》:“無父何怙?無母何恃?出則銜恤,入則靡至。”

馬瑞辰通釋:“《說文》:‘親,至也。’又曰:‘親,至也。’靡至,猶雲靡親耳。”

《禮記·坊記》:“昏禮:婿親迎,見於舅姑,舅姑承子以授婿。恐事之違也。以此坊民,婦猶有不至者。”

鄭玄註:“不至,不親夫以孝舅姑也。”一說,至,歸。見朱熹《詩集傳》。

17.真摯;誠摯。

清段玉裁《說文解字註》“親”:“情意懇到曰至。”參見“淳至”、“純至”。

18.周備;周到。

《詩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烝衎烈祖,以洽百禮,百禮既至,有壬有林。”

朱熹集傳:“百禮,言其備也。壬,大;林,盛也。言禮之盛大也。”

宋趙與時《賓退錄》卷三:“侍郎精忠大節,感通神明,某又安忍致害邪!特見備禦未至,恐後復有來者,故相報耳。”

宋陳亮《酌古論四·李愬》:“吾之待祐者如此其厚也,全祐者如此其至也。”

19.遍;普遍。

《荀子·正論》:“湯武者,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。”

20.充分,充足。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論說》:“鄒陽之說吳梁,喻巧而理至,故難危而無咎矣。”

21.過分。

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剋核大至,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。”

王先謙集解:“剋求精核太過,則人以不肖之心起而相應。”

劉武補正:“剋核太至,言事考慮成敗太過。”

22.眾多。
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園囿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。”

趙岐註:“至,眾也。田疇不墾,故禽獸眾多。”

23.副詞。極;最。

《荀子·正論》:“罪至重而罰至輕,庸人不知惡矣。”

漢枚乘《七發》:“此亦天下之至美也,太子能彊起嘗之乎?”晉李密《陳情事表》:“今臣亡國賤俘,至微至陋,過蒙拔擢,寵命優渥,豈敢盤桓,有所希冀。”

元嶽伯川《鐵拐李》第一摺:“我要禁持你至容易,隻消得二指闊紙提條。”

24.副詞。止;僅。

《韓非子·初見秦》:“其頓首戴羽為將軍斷死於前,不至千人,皆以言死;白刃在前,斧鑕在後,而卻走不能死也。”

高亨《諸子新箋·韓非子》:“至,止也。”

《史記·禮書》:“社至乎諸侯。”至,《荀子·禮論》、《大戴禮記·禮三本》均作“止”。

唐劉餗《隋唐嘉話》卷上:“貞觀四載,天下康安,斷死刑至二十九人而已。”

25.副詞。一定;必。
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王道》:“《春秋》紀纖芥之失,反之王道,追古貴信,結言而已,不至用牲盟而後成約。”

漢桓寬《鹽鐵論·水旱》:“議者貴其辭約而指明,可於眾人之聽,不至繁文稠辭多言,害有司化俗之計。”

《漢書·匡衡傳》:“衡曰:‘顧當得不耳,何至上書?’”

26.副詞。表示出乎意料。猶竟。

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先生之巧,至能使木鳶飛。”

27.連詞。提出突出事例,表示達到某種程度。猶甚至,竟至。

《後漢書·皇後紀上·和熹鄧皇後》:“每覽前代外戚賓客,假借威權,輕薄謥詷,至有濁亂奉公,為人患苦。”

明王守仁《大學問》:“及其動於欲,蔽於私,而利害相攻,忿怒相激,則將戕物圮類,無所不為其甚,至有骨肉相殘者。”

28.連詞。表示另提一事。

《墨子·非攻上》:“今有一人,入人園圃,竊其桃李,眾聞則非之,上為政者得則罰之。此何也?以虧人自利也。至攘人犬豕雞豚者,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。”

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:“刀便剃毛,至伐大木,非斧不剋。”
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項王見人恭敬慈愛,言語嘔嘔,人有疾病,涕泣分食飲,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,印刓敝,忍不能予,此所謂婦人之仁也。”

29.連詞。承接上文,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結果。猶以至,以至於。

三國魏嵇康《與山巨源絕交書》:“至性過人,與物無傷,唯飲酒過差耳,至為禮法之士所繩,疾之如讎。”
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勉學》:“明《史記》者,專徐鄒而廢篆籀;學《漢書》者,悅應蘇而略《蒼》《雅》。不知書音是其枝葉,小學乃其宗系,至見服虔、張揖音義則貴之,得《通俗》《廣雅》而不屑。”

30.通“誌”。想念,念及。

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子曰:‘三年學,不至於穀,不易得也。’”朱熹集註:“穀,祿也。至,疑當作誌。”

劉寶楠正義:“疑古誌至二文通也。”

31.通“誌”。意誌;心意。

《荀子·儒效》:“行法至堅,不以私欲亂所聞,如是則可謂勁士矣。”

王先謙集解:“荀書至誌通借。”

《韓詩外傳》卷三引此作“誌”。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荀子二》:“法者,正也。言其行正,其誌堅。”

漢鄒陽《上書吳王》:“故願大王無忽,察聽其至。”至,《漢書·鄒陽傳》作“誌”。

32.通“制”。制度。

《荀子·正論》:“夫是之謂視形埶而制械用,稱遠近而等貢獻。是王者之至也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荀子六》:“至,當為制。上文雲:‘彼王者之制也,視形埶而制械用,稱遠邇而等貢獻。’下文雲:‘則未足與及王者之制也。’皆其證。

楊說非。”

33.通“致”。給予;加給。

《墨子·明鬼下》:“昔者夏王桀貴為天子,富有天下,上詬天侮鬼,下殃傲天下之萬民……故於此乎天乃使湯至明罰焉。”

畢沅校註:“至,同致。”

34.通“致”。表達。參見“至敬”。

35.通“致”。得到;求得。

《呂氏春秋·當染》:“不知要故,則所染不當;所染不當,理奚由至?”高誘註:“至,猶得也。”

漢桓寬《鹽鐵論·貧富》:“夫白圭之廢著,子貢之三至千金,豈必賴之民哉!”

36.通“致”。致使;引起。

《公羊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閔公矜此婦人,妒其言,顧曰:‘此虜也。爾虜,焉故魯侯之美惡乎!’至萬怒,搏閔公,絕其脰。”
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王道》引此文,故作“知”,至作“致”。

37.通“質”。一說通“實”。實質;真實。

《莊子·天道》:“夫虛靜恬淡,寂漠無為者,天地之平,而道德之至。”

郭慶藩集釋:“至,與質同。至,實也……《刻意》篇正作‘道德之質’。”

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大王覽其說而不察其至實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戰國策一》:“至字古讀若質,故聲與實相近……不察其至,即不察其實也。今本作‘不察其至實’者,一本作‘至’,一本作‘實’,而後人誤合之耳。

《史記·張儀傳》作‘大王賢其說而不計其實’是其明證矣。”

38.通“質”。謂充當人質。

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“趙得講於魏,至公子延,因犀首屬行而攻趙。”按,一本作“質”。

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至公子延。”

司馬貞索隱:“至當為質,謂以公子延為質也。”

39.通“窒”。阻塞。

《韓非子·制分》:“實故有所至,而理失其量。”

於省吾《雙劍誃諸子新證·韓非子四》:“按:作‘故實有所至’,與下句‘而理失其量’相對。至,應讀作窒……此言故實有所窒塞,而理亦失其程量也。”

40.中醫術語。指脈搏跳動。
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:“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。脈絕不至曰死。”亦用為表示脈搏次數的量詞。

《難經·十四難》:“一呼六至,一吸六至,為死脈也。”亦指脈搏增多的現象。

《難經·第十四難》:“脈有損至,何謂也?”徐靈胎經釋:“少曰損,多曰至。”

阅读:2660

●至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