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和

和字的筆畫:8畫;

I

ㄏㄜˊ

〔《廣韻》戶戈切,平戈,匣。〕

亦作“鉌”。亦作“龢”。

1.和順;平和。

《書·康誥》:“惟民其敕懋和。”

蔡沈集傳:“民其戒敕,而勉於和順也。”

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漢中尉至,王(淮南王)視其顏色和。”

唐韓愈《與祠部陸員外書》:“其為人賢而有材,誌剛而氣和。”

清沈覆《浮生六記·閨房記樂》:“事上以敬,處下以和。”

2.和諧,協調。
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其聲和以柔。”

3.適中;恰到好處。

《周禮·天官·大司徒》:“一曰六德:知、仁、聖、義、忠、和。”

鄭玄註:“和,不剛不柔。”

《周禮·春官·大司樂》:“以樂德教國子:中、和、祗、庸、孝、友。”

鄭玄註:“和,剛柔適也。”

《論語·學而》:“有子曰:‘禮之用,和為貴。’”楊樹達註:“和,今言適合,恰當,恰到好處。”

4.指身體健康舒適。

《魏書·彭城王勰傳》:“豈謂上靈無鑒,復使聖躬違和。”

唐李華《國之興亡解》:“身或不和則藥石之,針灸之。”

5.和睦;融洽。

《書·臯陶謨》:“同寅協恭,和衷哉。”

孔傳:“以五禮正諸侯,使同敬合恭而和善。”

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

《金史·百官誌一》:“宣宗興定元年,行辟舉縣令法,以六事考之……五曰軍民和,六曰詞訟簡。”

魏巍《東方》第一部第六章:“鄰村裏有一家張姓兄弟,因為不和,分家了。”

6.謂使和睦;使融洽。

《書·周官》:“宗伯掌邦禮,治神人,和上下。”

《左傳·隱公四年》:“臣聞以德和民,不聞以亂。”

7.喜悅。

唐孟郊《擇友》詩:“雖笑未必和,雖哭未必戚。”

《延安一首五月二十六日賦寄毛主席》詩:“工農康樂新天地,革命成功萬眾和。”參見“和會”。

8.溫和,氣候溫暖。

晉陶潛《桃花源》詩:“草榮識節和,木衰知風厲。”

唐杜甫《上巳日徐司錄林園宴集》詩:“薄衣臨積水,吹面受和風。”

宋陸遊《書室明暖終日婆娑其間倦則扶杖至小園戲作長句》之二:“美睡宜人勝按摩,江南十月氣猶和。”

《痛史》第十九回:“是日風和日麗,眾多官員都來祭奠。”參見“和暖”。

9.調和;調治;調適。

《周禮·天官·食醫》:“食醫掌和王之六食、六飲、六膳、百羞、百醬、八珍之齊。”

鄭玄註:“和,調也。”

《國語·鄭語》:“是以和五味以調口……和六律以聰耳。”

北周庾信《仙山》詩:“金竈新和藥,銀臺舊聚神。”

《老殘遊記》第二回:“﹝那人﹞隨便和了和弦,彈了一兩個小調。”

10.和解;息爭而歸和平。

《戰國策·楚策三》:“今子從楚為和,楚得其利,魏受其怨。”

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“﹝魏惠王﹞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。”

唐項斯《長安退將》詩:“翠眉紅臉和回鶻,惆悵中原不用兵。”

《警世通言·旌陽宮鐵樹鎮妖》:“孽龍在途中投拜,欲求與真君講和,後當改過前非。”

毛澤東《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和今後的任務》:“他們的武器比我們強許多倍,而我們能夠打勝,迫使他們不能不和下來。”參見“和難”。

11.謂弈棋或賽球等的結局不分勝負。如:這盤棋和了。參見“和局”。

12.猶合。匯合;結合。

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陰陽和而萬物得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和,猶合也。”

13.交易。

《管子·問》:“而市者天地之財具也,而萬人之所和而利也。”

尹知章註:“和,謂交易也。萬人因市交易而得利。”參見“和糴”、“和市”、“和買”等。

14.連帶。

唐元稹《貶江陵途中寄樂天》詩:“紫芽嫩茗和枝採,朱橘香苞數瓣分。”

《水滸傳》第十七回:“要去梁山泊叫千百個人來,打此二龍山,和你這近村坊,都洗蕩了!”郭沫若《三點建議》:“我們不僅沒有和根推翻它,甚至還時時回護著它。”

15.介詞。猶連。表示強調某一詞或詞組。

《敦煌變文集·地獄變文》:“老去和頭全換卻。”

宋秦觀《阮郎歸》詞之四:“衡陽猶有鴈傳書,郴陽和鴈無。”
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五:“當時聞語,和俺也恓惶。”

16.介詞。猶給,替。

元孟漢卿《魔合羅》第四摺:“你和他從頭裏傳消息,沿路上曾撞著誰?”
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五二回:“你去和我叫船主來。”

17.介詞。猶向。

《紅樓夢》第二六回:“你就和他要些來吃,也是一樣。”
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二二回:“他和我買書,想賴我的書價。”

老舍《老張的哲學》第二七:“我隻從報館拿十塊錢,不和家裏要錢。”

18.介詞。猶同。表示比較。
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二四回:“這不是和那作小說的一般,故意裝點出來的麽?”魯迅《〈吶喊〉序》:“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。”

19.連詞。表示並列關係。猶與。

宋嶽飛《滿江紅》詞:“三十功名塵與土,八千裏路雲和月。”

明李贄《與弱侯》書:“戲文演得好和歹,一時總散,何必太認真乎?”毛澤東《實踐論》:“一個人的知識,不外直接經驗的和間接經驗的兩部分。”

魯迅《吶喊·兔和貓》:“氣憤和失望和淒涼,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墻角上的新洞了。”

20.象聲詞。參見“和和”。

21.車鈴。

《周禮·夏官·大馭》:“凡馭路儀,以鸞和為節。”

鄭玄註:“鸞在衡,和在軾,皆以金為鈴。”

漢劉向《說苑·談叢》:“鸞設於鑣,和設於軾,馬動而鸞鳴,鸞鳴而和應,行之節也。”參見“和鸞”。

22.古代軍隊營壘之門。

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:“以旌為左右和之門。”

鄭玄註:“軍門曰和,今謂之壘門,立兩旌以為之。”

漢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次和樹表,司鐸授鉦。”

《文選·潘嶽〈西征賦〉》:“明戎政之果毅,距華蓋於壘和。”

李善註:“和,軍營之正門也。”

唐高宗《大唐紀功頌》:“引趫武之師,移和制邑。”

23.古樂器。古軍樂器錞於。

《周禮·春官·小師》:“掌六樂聲音之節,與其和。”

鄭玄註:“和,錞於。”

24.古樂器。小笙。

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三笙一和而成聲。”

鄭玄註:“《爾雅》曰:笙小者,謂之和。”按,《爾雅·釋樂》郭璞註:“十三簧者。”

《新唐書·禮樂誌十一》:“笙、和、簫、篪、塤皆一,在堂下。”

25.棺題,棺材兩頭的突出部分。

南朝宋謝惠連《祭古冢文》:“﹝古冢﹞中有二棺,正方,兩頭無和。”

林紓《畏廬漫錄·梁氏女》:“複室空空無人居,儲壽材八方及前和二。”

26.古代音樂術語。指單純以吹奏樂器演奏。

《爾雅·釋樂》:“徒鼓瑟謂之步,徒吹謂之和。”

《魏書·禮誌四》:“是以徒歌謂之謠,徒吹謂之和。”

27.古代吳聲、西曲的最前面部分稱“和”,猶今之引子。

明楊慎《升庵詩話·樂曲名解》:“豔在曲之前,趨與亂在曲之後,亦猶吳聲、西曲前有和後有送也。”

28.古代法律用語。謂雙方自願。

《資治通鑒·後周太祖廣順元年》:“姦有夫婦人,無問強、和,男女並死。”

胡三省註:“和,謂男女相慕,欲動情生而通姦者。”參見“和離”。

29.數學名詞。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相加所得的總數。勾股術中有勾股和之稱。

明徐光啟《句股義》:“句股和,求股求句。”

清羅士琳《句股截積和較算術》:“有句股和,有截闊截長和,有截積,求句。”如:四加五的和是九。

30.古代巧匠名。

31.春秋秦國良醫名。

晉平公求醫於秦,秦伯使醫和視之,醫和知疾不可治。

趙孟稱為良醫,厚其禮而返之。見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。後為良醫通名。參見“和扁”、“和緩”。

32.日本民族名。亦用為日本國的別稱。

日本自稱大和民族,簡稱和。參見“和文”、“和服”。

33.和南。參見“和佛”、“和南”。

34.通“宣”。宣布。

《書·盤庚上》:“汝不和吉言於百姓,惟汝自生毒。”

周秉鈞註:“和,俞樾讀為‘宣’,是也。和吉言即宣布吉言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孟春紀》:“命相布德和令,行慶施惠,下及兆民。”

陳奇猷集釋引王引之曰:“和,讀為‘宣’,謂布其德教,宣其禁令也……古聲宣與和相近,故宣字通作和。”

35.姓。

後漢有和海。見《後漢書·黨錮傳》。

II

ㄏㄜˋ

〔《廣韻》胡臥切,去過,匣。〕

亦作“龢”。

1.以聲相應;跟著唱或跟著唱腔伴奏。

《易·中孚》:“鳴鶴在陰,其子和之。”

《詩·鄭風·蘀兮》:“叔兮伯兮,倡予和女。”

宋蘇軾《前赤壁賦》:“客有吹洞簫者,依歌而和之。”

葉聖陶《夜》:“側耳聽外面,沒有別的,有遠處送來的唱戲聲,和著圓熟的胡琴。”

2.以詩歌酬答;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作詩詞。亦有與自己詩詞應和者,如唐王初有《自和〈書秋〉》。

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西王母為王謠,王和之,其辭哀焉。”

張湛註:“和,答也。”

唐韓愈《送楊少尹序》:“吾聞楊侯之去,丞相有愛而惜之者,白以為其都少尹,不絕其祿,又為歌詩以勸之,京師之長於詩者,亦屬而和之。”

清沈覆《浮生六記·閨房記樂》:“有浙妓溫冷香者,寓於吳,有《詠柳絮》四律,沸傳吳下,好事者多和之。”

3.附和;響應。

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論至德者不和於俗,成大功者不謀於眾。”

《資治通鑒·唐順宗永貞元年》:“絪(鄭絪)等從而和之,議始定。”

4.答應;允許。

《後漢書··方術傳下·徐登》:“﹝趙炳﹞嘗臨水求度,船人不和之。”

李賢註:“和,猶許也。”

III

huó

ㄏㄨㄛˊ

在粉狀物中加液體攪拌或揉弄,使黏在一起。

魯迅《故事新編·非攻》:“﹝墨子﹞跑進廚房裏,叫道:‘耕柱子!給我和起玉米粉來!’”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十二章:“你們就把和起的那塊麵做了,吃罷再去。”參見“和麵”。

IV

huò

ㄏㄨㄛˋ

1.摻合;混雜。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養羊》:“作氈法:春毛、秋毛,中半和用。”

唐杜甫《歲晏行》:“往日用錢捉私鑄,今許鉛鐵和青銅。”

馬識途《老三姐》:“給我吃好的,吃大米白飯,她自己卻在飯裏和上菜或者豆子。”

2.蒙哄;欺騙。

唐陳子昂《感遇》詩之十二:“呦呦南山鹿,罹罟以媒和。”

元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二本第三摺:“黑閣落甜話兒將人和。”

王季思註:“和,哄騙也。”參見“和欺”、“和哄”。

3.猶會。與“一”連用,表示短暫的時間。

元馬致遠《黃粱夢》第四摺:“睡朦朧無多一和,半霎兒改變了山河。”

《古今小說·張古老種瓜娶文女》:“韋義方去懷裏摸索一和,把出蓆帽兒來。”

4.量詞。用於洗東西或煎中藥換水,猶次、道。

《紅樓夢》第五二回:“晴雯服了藥,至晚間又服了二和。”如:這衣裳已經洗了三和。

V

ㄏㄨˊ

謂打麻將或鬥紙牌時某一人的牌達到規定要求,取得勝利。

《中國現在記》第八回:“鈕知府不聽牌則已,聽了牌沒有不和的,卻都是鄭善昌發的。”

巴金《家》二:“我現在老了,記性壞了。今天打牌有一次連和也忘記了。”

曹禺《日出》第四幕:“我瞅見四爺正在打牌,手氣好,連著‘和’三番。”

阅读:2013

●和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