牘
簡體牘字的筆畫:12畫;繁體牘字筆畫:19畫。
(牘,牘)
dú
ㄉㄨˊ
〔《廣韻》徒谷切,入屋,定。〕
1.古代寫字用的木板。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玉杯》:“今趙盾弒君,四年之後,別牘復見,非《春秋》之常辭也。”
淩曙註:“牘,書板也,蓋長一尺,因取名焉。”
《文選·謝莊〈月賦〉》:“抽毫進牘,以命仲宣。”
李善註:“牘,書板也。”
唐韓愈《毛穎傳》:“簡牘是資,天下其同書,秦其遂兼諸侯乎?”
2.借指紙張、稿紙。
宋趙與時《〈賓退錄〉序》:“平生聞見所及,喜為客誦之,意之所至,賓退或筆於牘,閱日滋久,不覺盈軸。”
明焦竑《玉堂叢語·政事》:“命中書十餘人操牘以進,石齋一一口授,動中幾宜,略無舛錯。”
3.書信;公文。
《莊子·列禦寇》:“小夫之知,不離苞苴竿牘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竿牘,司馬雲:謂竹簡為書,以相問遺,脩意氣也。”
晉張協《雜詩》之三:“閑居玩萬物,離群戀所思;案無蕭氏牘,庭無貢公綦。”
宋蘇舜欽《王公行狀》:“牘下大理,法官引近詔盜殺其徒者原之,雄不當死。”
明田汝成《西湖遊覽誌餘·佞幸盤荒》:“檜時已病,坐格天閣下,吏以牘進,欲落筆署牘,手顫而汙,亟命易之,至再,竟不能字。”
4.指奏章。
元吳氏《寄外》詩:“昔君曾奏三千牘,凜凜文風誰敢觸?”
5.書籍。
《後漢書·荀悅傳》:“所見篇牘,一覽多能誦記。”
唐劉知幾《史通·書事》:“具之史牘,夫何足觀?”
6.古樂器名。
《周禮·春官·笙師》:“﹝笙師掌﹞舂牘、應、雅,以教《祴》樂。”
鄭玄註引鄭司農曰:“舂牘以竹,大五六寸,長七尺,短者一二尺,其端有兩空,髹畫,以兩手築地。”
唐皮日休《九夏歌》之八:“禮酒既酌,嘉賓既厚,牘為之奏。”
阅读:137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