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流

流字的筆畫:10畫;

liú

ㄌ〡ㄡˊ

〔《廣韻》力求切,平尤,來。〕

1.水或其他液體移動。

《易·坎》:“水流而不盈,行險而不失其信。”

王弼註:“險峭之釋,故水流而不能盈也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熔裁》:“辭如川流,溢則泛濫。”

宋蘇軾《送陳睦知潭州》詩:“白鹿泉頭山月出,寒光潑眼如流汞。”

巴金《〈秋〉序》:“讀者可以想到我是怎樣激動地對著這八百多頁原稿紙微笑,又對著它們流淚。”

2.泛指物體移動,變換位置。

《尚書大傳》卷二:“武王伐紂,觀兵於孟津,有火流於王屋,化為赤烏,三足。”

老舍《茶館》第一幕:“連鼻煙也得從外洋來!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!”參見“流火”。

3.順水漂流。

《詩·小雅·小弁》:“譬彼舟流,不知所屆。”

沈從文《從文自傳·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》:“若那人性格暴躁點……大聲的喊罵,說出許多恐嚇無理的野話,那我們便一面回罵著,一面快快的把船向下遊流去,盡他叫罵也不管它。”

4.漂沒。

《漢書·高後紀》:“三年夏,江水、漢水溢,流民四千餘家。”

顏師古註:“水所漂沒也。”

《北史·魏紀一·道武帝》:“大雨,暴水流輜車數百乘,殺百餘人。”

5.移動不定;流浪。

《左傳·成公六年》:“鄭伯其死乎!自棄也已。視流而行速,不安其位,宜不能久。”

漢劉向《列女傳·明德馬後》:“今水旱連年,民流滿道。”

歐陽山《苦鬥》七九:“他跟咱們那王子在上海一塊兒打過流,也算知交,也算同誌,也算難友呢。”

6.虛浮;無根據的。參見“流言”、“流說”。

7.變化;演變。

《古文尚書·泰誓》:“有火自上復於下,至於王屋,流為烏。”

孫星衍註引鄭玄曰:“流猶變也。”

宋俞文豹《吹劍四錄》:“然反之吾身,未能為大人之事,而欲以大人者自詭,則言行不相應,反流為妄人也。”

毛澤東《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》:“凡是需要群眾參加的工作,如果沒有群眾的自覺和自願,就會流於徒有形式而失敗。”

8.傳布;擴散。

《易·謙》:“地道變盈而流謙。”

孔穎達疏:“丘陵川谷之屬,高者漸下,下者益高,是改變盈者,流布謙者也。”

《史記·樊酈滕灌列傳論》:“方其鼓刀屠狗賣繒之時,豈自知附驥之尾,垂名漢廷,德流子孫哉?”宋蘇軾《休兵久矣而國用益困策》:“中國之有夷狄之患,猶人之有手足之疾也,不忍藥石之苦,針砭之傷,一旦流而入於骨髓,則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藥石,而傷之不止於針砭也。”

明張居正《論時政疏》:“明主不惡危切之言以立名,誌士不避犯顏之誅以直諫,是以事無遺策,功流萬世。”

9.流露;顯露。

南朝宋鮑照《代出自薊北門行》:“簫鼓流漢思,旌甲被胡霜。”

南朝宋謝莊《月賦》:“菊散芳於山椒,雁流哀於江瀨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體性》:“安仁輕敏,故鋒發而韻流。”

10.放縱;無節制。
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旁行而不流,樂天知命,故不憂。”

王弼註:“應變旁通而不流淫也。”

《新唐書·武平一傳》:“夫禮慊而不進即銷,樂流而不反則放。”

清葉廷琯《吹網錄·三河縣遼碑》:“和而不流,寬而能斷。”

11.留連;沈溺。
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從流下而忘反,謂之流。”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君道》:“厚嬖幸而薄戰士,流聲色而忘庶事。”

12.尋求;擇取。

《詩·周南·關雎》:“參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”

毛傳:“流,求也。”

《爾雅·釋詁下》:“流、差、柬,擇也。”

郭璞註:“皆選擇。”

13.塗飾。參見“流金”。

14.水流經的路線,河道。

《史記·河渠書》:“延道弛兮離常流,蛟龍騁兮方遠遊。”

《續資治通鑒·宋孝宗淳熙三年》:“車船,古之艨沖,辛巳用以取勝,豈用改造!可令郭綱約束沿流諸軍,遇有損壞,隨即修葺,不得擅有更易。”

15.古代特指盉、爵等容器的吐水口。

《儀禮·士虞禮》:“匜水,錯於槃中,南流,在西階之南。”

鄭玄註:“流,匜吐水口也。”

16.江河的流水。

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武王渡河,中流,白魚躍入王舟中。”

唐劉禹錫《西塞山懷古》詩:“人世幾回傷往事,山形依舊枕寒流。”

朱德《喜讀主席詞二首》詩:“千流歸大海,奔騰湧巨瀾。”

17.像水流的東西。如:寒流;暖流;氣流;電流。

18.潮流;風氣。

《楚辭·離騷》:“固時俗之從流兮,又孰能無變化。”

19.河水離開源頭後的部分。與源對言。

《論語·子張》:“是以君子惡居下流,天下之惡皆歸焉。”

漢王充《論衡·異虛》:“源發,流安得不廣?”清葉燮《原詩·內篇》:“因流而溯源,循末以返本。”

陳毅《雅魯藏布江》詩:“雅魯藏布是大江,其源甚遠流亦長。”

20.部分;分支。

《大戴禮記·曾子立事》:“觀說之流,可以知其術也。”

盧辯註:“流,謂部分。”

《春秋漢含孳》:“強幹弱流,天之道。”

宋均註:“流,猶枝也。”

21.品類;等級。

《漢書·敘傳下》:“群言紛亂,諸子相騰。

秦人是滅,漢修其缺,劉向司籍,九流以別。”

顏師古註引應劭曰:“儒、道、陰陽、法、名、墨、縱橫、雜、農凡九家。”

《新唐書·裴佶傳》:“佶清勁明銳,所與友皆第一流。”

宋吳曾《能改齋漫錄·事始二》:“賦家者流,由漢晉歷隋唐之初,專以取士。”

魯迅《華蓋集·忽然想到(四)》:“這一點慰藉,也會勾消在許多自詡古文明者流的筆上,淹死在許多誣告新文明者流的嘴上,撲滅在許多假冒新文明者流的言動上。”

22.古代五刑之一。把罪人放逐到遠方。

《書·舜典》:“流共工於幽洲。”

孔傳:“象恭滔天,足以惑世,故流放之。”

《新唐書·劉幽求傳》:“帝密申右之,乃流幽求於封州。”

23.古代指邊遠地區。

《書·禹貢》:“五百裏荒服,三百裏蠻,二百裏流。”
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千裏之外曰采,曰流。”

鄭玄註:“謂九州之外也,夷狄流移,或貢或不,《禹貢》荒服之外,三百裏蠻,二百裏流。”

24.流官。

明清由中央政府委命的少數民族地區官吏名。

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八》:“今有巡司,一流一土。”
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七:“論者謂江外宜土不宜流,江內宜流不宜土。”

25.王莽新政時銀兩單位詞。

《漢書·食貨誌下》:“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,直一千五百八十。它銀一流直千。”

陳衍《〈沈乙盦詩〉序》:“吾走琉璃廠肆,以朱提一流,購君《元詩紀事》者。”

26.通“旒”。
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龍旗九流,天子之旗也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流,本又作旒,音流。”今本《禮記·樂記》作“旒”。

《穀梁傳·昭公八年》:“流旁握,禦轚者不得入。”

楊士勛疏:“或以為流旁握者,謂建旃表門之旒旁,去車之兩軸各一握也。古字同通,故傳作‘流’,理亦通也。”

27.通“留”。參見“流滯”。

28.通“遊”。浮遊,遊水。

《楚辭·大招》:“螭龍並流,上下悠悠隻。”

聞一多疏證:“‘流’‘遊’古通。謂螭龍相傍而浮遊也。”
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經法·道原》:“鳥得而蜚,魚得而流,獸得而走。”

《說文·水部》“流”朱駿聲通訓:“假借為遊。”

阅读:3942

●流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