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猗

猗字的筆畫:11畫;

I

〔《廣韻》於離切,平支,影。〕

1.閹割過的狗。

《說文·犬部》:“猗,犗犬也。”

段玉裁註:“犬曰猗,如馬曰騬,牛曰犗,羊曰羠,言之不妨通互耳。”

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獸一·狗》:“許氏《說文》雲:多毛曰尨……去勢曰猗。”

2.長,長茂。

《詩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節彼南山,有實其猗。”

毛傳:“猗,長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以其草木之長茂也。”一說猗通“阿”,指山隅。
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毛詩中》:“猗,疑當讀為‘阿’。古音猗與‘阿’同,故二字通用……‘阿’為山隅,乃偏高不平之地。”

馬瑞辰《毛詩傳箋通釋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猗、阿古同音通用……“阿”為偏高不平之地。”

3.美盛貌。

晉陸雲《贈鄭曼季·高岡》詩之一:“瞻彼高岡,有猗其桐。”

唐竇臮《述書賦下》:“河南專精,克儉克勤。伏膺告誓,銳思猗文。”參見“猗猗”。

4.通“漪”。水波紋。

晉陸雲《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》:“咨予與君,恩親之微。蒙恤於昔,投纓瀾猗。思周弱誌,永庇惠輝。如何府君,昭景長違。”

5.嘆詞。常用於句首,表示贊嘆。

唐王維《暮春太師左右丞相諸公於韋氏逍遙谷宴集序》:“聽於朝則《雅》《頌》矣,問於野則賡歌矣,乃曰:猗哉,至理之代也。”

趙殿成箋註:“《玉篇》:猗,嘆辭也。”

宋葉適《故吏部侍郎劉公墓誌銘》:“猗公之家,我銘者四;皆偉然哉!可詔後世。”

明何景明《雨頌》:“猗予民哉,侯不綏哉!”參見“猗與”。

6.助詞。猶“兮”。相當於“啊”,用於句末,表示語氣。

《詩·魏風·伐檀》:“坎坎伐檀兮,寘之河之幹兮,河水清且漣猗。”

朱熹集傳:“猗,與‘兮’同,語詞也。”

《書·秦誓》:“如有一介臣,斷斷猗,無他伎。”

孔穎達疏:“猗者,足句之辭,不為義也。

《禮記·大學》引此作‘斷斷兮’,猗是‘兮’之類,《詩》雲‘河水清且漣猗’是也。”

梁啟超《意大利建國三傑傳》第八節:“﹝加裏波的﹞演說於軍前曰:‘……我輩之好身手,既已遍染法人之血,的的其紅猗!今請更與諸君突入奧陣,啜數百年公敵之血,衎衎其醉猗!’”

7.姓。

戰國有猗頓。見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、《孔叢子·陳士義》。

II

〡ˇ

〔《廣韻》於綺切,上紙,影。〕

1.加,超越。

《詩·小雅·巷伯》:“楊園之道,猗於畝丘。”

毛傳:“猗,加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言人欲往之楊園之道,當先加歷於畝丘,而乃後於楊園也。”

2.通“倚”。依;靠著。

《詩·衛風·淇奧》:“寬兮綽兮,猗重較兮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猗,依也。”

《詩·小雅·車攻》:“四黃既駕,兩驂不猗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兩驂之馬,不相依猗。”

唐韓愈《貞曜先生墓誌銘》:“於戲貞曜,維執不猗。”

清朱駿聲《說文通訓定聲·隨部》:“猗,假借為倚。”

3.通“倚”。親近貌。

唐元結《自述三篇序》:“元子初習靜於商餘,人聞之非非,曰:‘此狂者也。’見則茫然。無幾,人聞之是是,曰:‘此學者也。’見則猗然。”

4.通“掎”。牽引。

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:“蠶月條桑,取彼斧斨,以伐遠揚,猗彼女桑。”

孔穎達疏:“猗束彼女桑而采之。”

俞樾《群經平議·毛詩二》:“猗乃‘掎’之假字。

《說文·手部》:‘掎,偏引也。’女桑乃桑之小者,故以手引而采之也。”

III

ē

〔《集韻》倚可切,上哿,影。〕

柔美貌。

《集韻·上哿》:“猗,柔貌。

《詩》:‘猗儺其枝。’或作‘阿’。”參見“猗儺”。

IV

wēi

ㄨㄟ

見“猗移”。

阅读:1255

●猗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