捨
捨字的筆畫:11畫;
(捨,舍)
shě
ㄕㄜˇ
〔《廣韻》書冶切,上馬,書。〕
1.捨棄;放下。
漢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今捨純懿而論爽德,以《春秋》所諱而為美談。”
晉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山有小口,髣彿若有光,便捨船從口入。”
南朝齊謝朓《拜中軍記室辭隋王箋》:“捨耒場圃,奉筆兔園。”
唐鄭谷《自適詩》:“浮蟻滿盃難暫捨,貫珠一曲莫辭聽。”
宋謝翺《初到建寧賦詩》:“高義便覺生堪捨,禮重方知死甚輕。”
2.離開。
唐韓愈《示爽》詩:“座中悉親故,誰肯捨汝眠。”
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粵西遊日記一》:“又一裏,上小嶺,捨官道,右入山。”
3.拼;不顧惜。
《水滸傳》第九回:“捨著還了他十兩金子,著陸謙自去尋這和尚便了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:“世人一見功名,便捨著性命去求他。”
4.赦免;釋放。
晉袁宏《後漢紀·明帝紀上》:“宋均為尚書令。嘗有礙事,上大怒。召尚書郎執之,諸尚書皆叩頭謝,均獨正色曰:‘夫忠臣守正,敢有二心,均雖死不易。’上聞而善之,即捨之。”
宋蘇軾《東坡誌林·記講筵》:“天禧中有二人犯罪,法當死。
真宗皇帝惻然憐之,曰:‘此等安知法?殺之則不忍,捨之無以勵眾。’乃使人持去,笞而遣之,以斬訖奏。”
5.除卻。
清平雲《孤兒記》:“惟野花小草,點點地上,捨鳥鳴葉動外無復他響。”
6.停留;止息。
南朝齊王儉《褚淵碑文》:“感逝川之無捨,哀清暉之眇然。”
唐呂周任《泗州大水記》:“河瀉瓴建,不捨晝夜。”
7.施予,布施。
南朝齊王屮《頭陀寺碑文》:“行不捨之檀,而施洽群有;唱無緣之慈,而澤周萬物。”
宋蘇軾《〈木峰偈〉序》:“觀所藏佛骨舍利,捨山木一峰供養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就是中相公時,也不是你的文章,還是宗師看見你老,不過意,捨與你的。”
清李漁《風箏誤·駭夢》:“老天老天,你便捨我箇夢裏陽臺,也暫把相如渴解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八回:“又有捨了一吊香錢,搶個紙元寶去,說是借財氣的。”
8.通“舍”。軍行一宿。
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王僚使公子光傳》:“吳師敗而亡舟。
光懼,因捨,復得王舟而還。”
俞樾《諸子平議補錄·吳越春秋》:“捨乃‘舍’字之假借,軍行一宿為舍。
吳師時已奔北,因公子光欲復得王舟,故又止一宿,而以計取舟也。”
9.佛教語。梵文的意譯。指心境平靜無執著。
《俱舍論》卷四:“心平等性,無警覺性,說名為捨。”
《大乘義章》卷二:“內兩平等,名之為捨。”
10.姓。
明有捨敬。見《江陰縣誌》卷十三。
阅读:152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