膏腴
1.謂(土地)肥沃。
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今媼尊長安君之位,而封之以膏腴之地。”
晉左思《吳都賦》:“其四野則畛畷無數,膏腴兼倍。”
宋司馬光《藥圃》詩:“三蜀膏腴地,偏於藥物宜。”
郭沫若《反正前後》第一篇:“因為是廣闊的盆地,而且是膏腴的盆地,所以從古以來四川號稱為‘天府雄區’。”
2.謂食物肥美。亦指肥美的食物。
南朝宋顏延之《庭誥文》:“凡養生之具,豈間定實,或以膏腴夭性,有以菽藿登年。”
《南史·曹武傳》:“僕妾蔬食,膳無膏腴。”
清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六》:“以白晰者、柔脆者、膏腴者,充魔王食,以粗材充眾魔食。”
魯迅《故事新編·理水》:“酒過三巡,大員們就講了一些水鄉沿途的風景,蘆花似雪,泥水如金,黃鱔膏腴,青苔滑溜……等等。”
3.比喻文辭華美或美辭。
晉葛洪《抱樸子·辭義》:“夫梓豫山積,非班匠不能成機巧;眾書無限,非英才不能收膏腴。”
《宋書·禮誌一》:“孔子既沒,微言將絕,於是丘明退撰所聞而為之傳。其書善禮,多膏腴美辭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正緯》:“事豐奇偉,辭富膏腴,無益經典,而有助文章。”
清姚鼐《題外甥馬器之長夏校經圖》詩:“其言若淡泊,其旨乃膏腴。”
4.指富貴或富貴人家。
《晉書·王國寶傳》:“國寶以中興膏腴之族,惟作吏部,不為餘曹郎,甚怨望。”
《周書·達奚震傳》:“震雖生自膏腴,少習武藝,然導民訓俗,頗有治方。”
唐高彥休《唐闕史·崔尚書雪冤獄》:“先是有結客王可久者,膏腴之室,歲鬻茗於江湖間,常獲豐利而歸。”
康有為《大同書》甲部第一章:“若夫華族高門,膏腴世爵,春秋則代為執政,六朝則世戴金貂。”
阅读:233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