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動聲色
【成語】:不動聲色
【拼音】:bù dòng shēng sè
【解釋】:聲:言談;色:臉色。在緊急情況下,說話、神態仍跟平時一樣沒有變化。形容非常鎮靜。
【出處】:宋·歐陽修《相州晝錦堂記》:“垂紳正笏,不動聲色,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。”
【示例】:他也~,勤勤慎慎辦他的公事。 ★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十二回
【近義詞】:不露聲色、無動於衷、泰然自若
【歇後語】:貓兒守老鼠洞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用於緊急情況下
【英文】:keep/carry a stiff upper lip
【日文】:だまっていて顔色(かおいろ)ひとつ変(か)えない。
【法文】:ne pas laisser paraitre ses sentiments
【俄文】:не подáть виду
(不動聲色,不動聲色)
1.不說話,不流露感情。形容神態鎮靜。
清沈復《浮生六記·閑情記趣》:“蕓則拔釵沽酒,不動聲色,良辰美景,不放輕過。”杜鵬程《在和平的日子裏》第三章:“梁建雙臂幫在胸前,不動聲色地望著山與天相接之處,眼珠子轉著,銳敏地思考什麽。”
2.形容輕易,不費氣力。
《水滸傳》第八六回:“宋江見這三路軍兵,盡皆退了。大驅人馬,奔來奪取幽州。不動聲色,一鼓而收。”
阅读:169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