厄
厄字的筆畫:4畫;
è
ㄜˋ
〔《廣韻》於革切,入麥,影。〕
1.災難;困苦。
《公羊傳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,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。”
漢王逸《九思·遭厄》:“悼屈子兮遭厄,沈玉躬兮湘汨。”
唐谷神子《博異誌·馬侍中》:“過此厄後,勳貴無雙。”
清李漁《奈何天·錫祺》:“我下元所掌的是解厄之事。”
魯迅《兩地書·致許廣平十五》:“可惜眾寡不敵,終被逼上午門,此後則遁入公園,避去近於‘帶隊’之厄。”
2.被困,受苦。
《孔子家語·在厄》:“孔子厄於陳蔡,從者七日不食。”
《新唐書·方技傳·張憬藏》:“公厄在三尺土下,盡六年而貴。”
宋周密《齊東野語·滕茂實》:“誰當給衣食,伎不厄饑寒。”
張難先《日知會始末》:“劉通,字子通,黃岡人。負運動學界之責,後厄於頑固黨,於民國十年後病歿。”
3.為難;損害。
《公羊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宋公曰:‘不可。吾聞之也,君子不厄人。’”宋葉適《祭徐叔範文》:“嗚呼叔範!孰厄子不可堪之窮?”
4.限止;阻撓。
漢桓寬《鹽鐵論·錯幣》:“禁溢羨,厄利塗,然後百姓可家給人足也。”
宋葉適《張氏東園送王恭父得殿字》詩:“絮重厄飛楊,花蔫堆紫茜。”
明沈德符《野獲編·禮部一·吳悟齋奪謚》:“嘉靖初,有贈太保工部尚書李鐩,奪恭敏之諡,以楊一清私與故,蓋議禮新貴厄之也。”
梁啟超《瓜分危言》第二章:“將西而出波羅的海,則德國之海軍厄之。”
5.指兩邊高峻的狹窄地形。
銀雀山漢墓竹簡《孫臏兵法·八陣》:“易則多其車,險則多其騎,厄則多其弩。”
《吳子·應變》:“今有少卒卒起,擊金鳴鼓於厄路,雖有大眾,莫不驚動。”
6.通“軛”。車轅前端駕在馬頸上的橫木。
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鄭縣人得車厄也。”
王先慎集解:“厄即‘軛’之通借字。”
阅读:179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