準擬
(準擬,準擬)
1.遵循;模仿。
晉葛洪《抱樸子·疾謬》:“其有才思者之為之也,猶善於依因機會,準擬體例,引古喻今,言微理舉,雅而可笑,中而不傷。”
《南史·裴松之傳》:“有司奏太子婚,納徵用玉璧虎皮,未詳何所準擬。”
宋嶽珂《桯史·八陣圖詩》:“斑斑猶在杲卿髮,離離未落張巡齒,愛惜微軀欲安用,有臣如此難準擬。”
2.希望;料想。
唐白居易《種柳三詠》:“從君種楊柳,夾水意如何?準擬三年後,青絲拂綠波。”
唐劉得仁《悲老宮人》詩:“白髮宮娃不解悲,滿頭猶自插花枝;曾緣玉貌君王寵,準擬人看似舊時。”
宋王沂孫《高陽臺》詞:“朝朝準擬清明近,料燕翎、須寄銀箋。”
清納蘭性德《蝶戀花》詞:“準擬春來消寂寞。愁風愁雨,翻把春擔擱。”
3.準備;打算。
唐韓愈《北湖》詩:“應留醒心處,準擬醉時來。”
金元好問《白屋》詩:“明年準擬萊蕪住,寄謝東鄰範史雲。”
明高明《琵琶記·寺中遺像》:“奴家準擬今日抄化幾文錢鈔,就此追薦公婆。誰知撞著這兩個風子,攪鬧了一場。”
林學衡《寓言》詩之一:“吟成準擬淩風去,一葉飄然向十洲。”
4.準定;一定。
宋張孝祥《西江月·黃陵廟》詞:“明日風回更好,今朝露宿何妨?水晶宮裏奏《霓裳》,準擬嶽陽樓上。”
明徐霖《繡襦記·正學求君》:“嘉言敢忘,喜青雲有路終須上,鳳凰雛準擬朝陽。”
阅读:122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