夷
夷字的筆畫:6畫;
yí
〡ˊ
〔《廣韻》以脂切,平脂,以。〕
“荑”的被通假字。
1.我國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對東部各族的總稱。亦泛稱中原以外的各族。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東方曰夷。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蒞中國而撫四夷也。”近代亦以稱外國。
清林則徐《密陳夷務不能歇手片》:“自結之後,查驗他國夷船,皆已絕無鴉片。”
清左宗棠《請拓增船炮大廠疏》:“此次法夷犯順,遊弈重洋,不過恃其船堅砲利。”
2.古代鋤類農具。
《管子·小匡》:“惡金以鑄斤、斧、鉏、夷、鋸、欘,試諸木土。”
尹知章註:“夷,鋤類也。”
3.平坦。
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下》:“椎鍛者所以平不夷也。”
唐韓愈《將歸贈孟東野房蜀客》詩:“潁水清且寂,箕山坦而夷。”
宋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夫夷以近,則遊者眾。”
4.引申為太平,平靜。
晉葛洪《抱樸子·釋滯》:“世道夷則奇士退。”
5.平和,平易。
唐韓愈《貞曜先生墓誌銘》:“內外完好,色夷氣清,可畏而親。”
《新唐書·賀知章傳》:“性曠夷,善譚說。”
6.引申為平常;通常。參見“夷禽”。
7.討平。
《逸周書·明堂》:“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紂,夷定天下。”
唐柳宗元《獻平淮夷雅表》:“臣伏見陛下自即位以來,平夏州,夷劍南,取江東,定河北。”
8.鏟平;削平。
《逸周書·武稱》:“夷厥險阻。”
《漢書·揚雄傳上》:“斬叢棘,夷野草。”
唐韓愈《許國公神道碑銘》:“或告曰:‘翦棘夷道,兵且至矣,請備之。’”
9.指破壞建築物,使成為平地。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是以人夷其宗廟,而火焚其彜器。”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。”
柯靈《春節書紅》:“在‘一二·八’戰爭中,閘北的三義裏夷為平地。”
10.誅滅;屠殺。
《史記·趙世家》:“令宮中人‘後出者夷’,宮中人悉出。”
《後漢書·班固傳》:“草木無餘,禽獸殄夷。”
李賢註:“夷猶殺也。”
唐韓愈《烏氏廟碑銘》:“事發,族夷,尚書獨免。”
《醒世恒言·隋煬帝逸遊召譴》:“會素死,帝曰:‘使素不死,夷其九族。’”曹禺等《膽劍篇》第一幕:“你就滅他的全家,夷他的九族,殺盡當地的老小。”
11.傷;傷害。
《易·明夷》:“夷於左股。”
孔穎達疏:“夷於左股者,左股被傷。”
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父子相夷則惡矣。”
唐柳宗元《曹溪大鑒禪師碑》:“厖合猥附,不夷其高。”
12.引申為創傷。
《後漢書·張酺傳》:“前郡守以青(王青)身有金夷,竟不能舉。”
李賢註:“夷,傷也。”
13.安放,陳列。皆對屍體而言。
《禮記·喪大記》:“男女奉屍夷於堂。”
孔穎達疏:“夷,陳也。小歛竟,相者舉屍將出戶,往陳於堂。”
14.儕輩;同輩。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醜夷不爭。”
鄭玄註:“醜,眾也。夷,猶儕也。”
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:“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,乃令太子將此屬,無異使羊將狼。”
司馬貞索隱引如淳雲:“等夷,言等輩。”
《明史·湯和傳》:“時諸將多太祖等夷,莫肯為下。”
15.等同;平列。
三國魏曹植《武帝誄》:“以寬克眾,每征必舉……功夷聖武。”
晉陸機《謝平原內史表》:“茍削丹書得夷平民,則塵洗天波,謗絕眾口。”
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記·摩揭陀國上》:“沙門既證聖果,心夷生死,雖入鑊湯,若在清池。”
16.見“夷俟”、“夷固”。
17.喜悅。
《詩·鄭風·風雨》:“既見君子,雲胡不夷?”毛傳:“夷,說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言其必大悅也。”
《楚辭·王褒〈九懷·陶壅〉》:“道莫貴兮歸真,羨余術兮可夷。”
王逸註:“夷,喜也。”
晉陸機《招隱》詩:“明發心不夷,振衣聊躑躅。”
18.大。
《詩·周頌·有客》:“既有淫威,降福孔夷。”
朱熹集傳:“夷,大也。”
馬瑞辰通釋:“《說文》:夷,從大從弓。古夷字必有大訓,降福孔夷,猶雲降福孔大耳。”
19.貶低;降低。
唐韓愈《柳州羅池廟碑》:“柳侯為州,不鄙夷其民,動以禮法。”
宋蘇軾《南省說書十道·問〈小雅〉周之衰》:“其愈削而至夷於諸侯者,在乎《王·黍離》。蓋周道之盛衰可以備見於此矣。”
明沈德符《野獲編·禮部一·舊制一廢難復》:“至若制誥兩房中書官,初本內閣僚佐,今已夷為屬吏。”
20.衰微,衰落。
唐韓愈《楚國夫人墓誌銘》:“莫尊於母,莫榮於妻;從古迄今,孰盛與夷?”清龔自珍《乙丙之際箸議第七》:“夏之既夷,豫假夫商所以興,夏不假六百年矣乎?商之既夷,豫假夫周所以興,商不假八百年矣乎?無八百年不夷之天下,天下有萬億年不夷之道。”
21.發語詞。
《周禮·秋官·行夫》“使則介之”漢鄭玄註:“使謂大小行人也。
《故書》曰:‘夷使。’鄭司農雲,夷使,使於四夷,則行夫主為之介。
玄謂‘夷’發聲。”參見“夷考”、“夷屆”。
22.相傳黃帝時始造鼓者。
《世本·作》:“夷作鼓。”
張澍補註:“夷即黃帝次妃彤魚氏之子夷鼓,其名鼓,以其作鼓。”
23.古國名。在今山東省即墨縣西。
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紀人伐夷。”
24.通“彜”。
《禮記·明堂位》:“灌尊,夏後氏以雞夷。”
鄭玄註:“夷,讀為彜。
《周禮》:‘春祠夏禴祼用雞彜鳥彜。’”
《詩·大雅·烝民》“民之秉彜”
《孟子·告子上》引作“民之秉夷”。
25.姓。
戰國時有夷之。見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
阅读:283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