踝
踝字的筆畫:15畫;
huái
ㄏㄨㄞˊ
〔《廣韻》胡瓦切,上馬,匣。〕
1.小腿與腳之間,左右兩側突起部分。由脛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。
《素問·氣穴論》:“踝上橫二穴,陰陽蹻四穴。”
北魏楊衒之《洛陽伽藍記·法雲寺》:“唯融與陳留侯李崇負絹過任,蹶倒傷踝。”
清許乃谷《黨河柳橋詩》:“躑躅人踝沒,蹴踏馬足低。”
王西彥《在漫長的道路上》四:“小徑旁邊,都是沒踝的荒草。”
2.腳跟。
《禮記·深衣》:“負繩及踝以應直。”
鄭玄註:“踝,跟也。”
3.腳。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武技》:“少間,李騰一踝去,尼駢五指下削其股,李覺膝下如中刀斧,蹶仆不能起。”
4.膝;膝蓋骨。
清吳存楷《犁田行》:“爾不見農家四月催插秧,以膝倒行齊著土。痛深腰踝不得息,時有毒蟲咬雙股。”
張天翼《蜜蜂·仇恨》:“武大郎臉子成灰色,支不住勁了。撐在別人肩上的兩條臂膀往上滑,膝踝一屈,倒到了地上。”
5.通“剮”。割。
漢賈誼《新書·俗激》:“今其甚者,剄大父矣,賊大母矣,踝嫗矣,刺兄矣。”
6.用同“裸”。參見“踝蹄婆”、“踝體”。
阅读:155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