褰裳

ok8.org > 詞典 > 褰裳

1.撩起下裳。

《詩·鄭風·褰裳》:“子惠思我,褰裳涉溱。”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廣譬》:“褰裳以越滄海,企佇而躍九玄。”

清李鬥《揚州畫舫錄·虹橋錄上》:“又西建廳事臨水,窗牖洞開,使花、山澗、湖光、石壁褰裳而來。”

2.相傳公輸班為楚設置雲梯,欲攻宋,墨翟聞之,“自魯趍而十日十夜,足重繭而不休息,裂衣裳裹足”,赴郢說楚王。事見《戰國策·宋衛策》、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。

南朝陳徐陵《讓散騎常侍表》:“昔墨子諸生褰裳救楚,魯連隱士高論卻秦,況乎謬蒙知己,寧無感激。”後遂以“褰裳”為不辭勞苦,急於為國事奔波之典。

清黃宗羲《錢忠介公傳》:“時平則高洗耳,世亂則美褰裳。”

3.謂帝王讓位。典出《竹書紀年》卷上:“﹝十四年卿雲見,命禹代虞事﹞帝乃再歌曰:‘日月有常,星辰有行……精華已竭,褰裳去之。’於是八風循通,慶雲叢聚,蟠龍奮迅於其藏,蛟魚踴躍於其淵。龜鱉鹹出其穴,遷虞而事夏。

舜乃設壇於河,依堯故事。”

《舊唐書·忠義傳上·蘇安恒》:“豈不思虞舜褰裳,周公復辟,良以大禹至聖,成王既長,推位讓國,其道備焉。”

清唐孫華《讀梅村先生<鹿樵紀聞>有感題長句》之五:“運終三百合褰裳,誰謂憂勤致覆亡。”

阅读:1128

●褰裳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