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托
(參見退託)
亦作“退託”。
1.退讓;謙遜。
宋蘇軾《賜許將辭免恩命不允詔》:“渴聞讜論,少副虛懷,而乃退托無能,力辭舊物,既非所望,其可曲從?”宋葉適《櫟齋藏書記》:“又其自以為櫟者,真無用於世矣,非退託而雲也。”
宋戴埴《鼠璞·十五國風二雅三頌》:“《周頌》之薦宗廟,告神明,稱述祖宗功業,極其形容;自稱曰‘惟予小子’、‘閔予小子’、‘曾孫篤之’,皆謙沖退托。”
2.退避;畏縮。
明李贄《答劉敬臺書》:“五臺天下名山,又是文殊菩薩道場,即身在異域不能履其地者,猶神以遊之;乃咫尺而甘心退託,其無誌可知也。”
3.退身寄托。
清侯方域《重修顏魯公碑亭記》:“域聞古大臣之佐其君以有為……及其治定功成,然後有所退託焉以自適。”
阅读:123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