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耳

耳字的筆畫:6畫;

I

ěr

ㄦˇ

〔《廣韻》而止切,上止,日。〕

1.耳朵。人與哺乳動物的聽覺和平衡器官。

《詩·小雅·無羊》:“爾牛來思,其耳濕濕。”
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聲音不足聽於耳歟?”宋蘇軾《東坡誌林·龐安常耳聵》:“吾與君皆異人也,吾以手為口,君以眼為耳,非異人乎?”田漢《麗人行》第一場:“好,休息一會兒吧,這叫‘耳不聽為凈’。”

2.像兩耳分列兩旁之物。

3.指位置在兩旁者。如:耳房;耳門。

4.指形狀如耳的食物。如:木耳;銀耳。參見“耳菜”。

5.穀物經雨所生的芽。

唐張鷟《朝野僉載》卷一:“秋甲子雨,禾頭生耳。”

五代李建勛《間出書懷》詩:“溪田雨漲禾生耳,原野鶯啼黍熟時。”

清馮桂芬《林文忠公祠記》:“癸巳秋冬之交,累月陰雨,禾不得刈,皆生耳。”

6.聽到;聽說。

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君其耳而未之目耶?”宋歐陽修《贈潘景溫叟》詩:“通宵耳高論,飲恨知何涯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阿寶》:“翁素耳其名,而貧之。”

魯迅《墳·人之歷史》:“則中國抱殘守闕之輩,耳新聲而疾走。”

7.附耳而語。

8.連詞。表示轉折,相當於“而”。

漢賈誼《治安策》:“故化成俗定,則為人臣者,主耳忘身,國耳忘家,公耳忘私。”

9.語氣詞。表示限止語氣,與“而已”、“罷了”同義。

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子曰:‘二三子!偃之言是也,前言戲之耳。’”唐柳宗元《三戒·黔之驢》:“虎因喜,計之曰:‘技止此耳!’”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象數一》:“月本無光,猶銀丸,日耀之乃光耳。”

郭沫若《遊大理·負石觀音》詩:“觀音之說附會耳,隻表人民愛國心。”

10.語氣詞。表示肯定語氣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。

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!”
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諸將,易得耳;至如信者,國士無雙。”
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識鑒》:“戴安道年十餘歲,在瓦官寺畫,王長史見之,曰:‘此童非徒能畫,亦終當致名,恨吾老不見其盛時耳。’”

11.姓。

明洪熙中有耳元明。

II

réng

ㄖㄥˊ

〔《集韻》如蒸切,平蒸,日。〕

見“耳孫”。

阅读:6894

●耳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