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
素字的筆畫:10畫;
sù
ㄙㄨˋ
〔《廣韻》桑故切,去暮,心。〕
亦作“榡”。
1.白色生絹。
《禮記·雜記下》:“純以素,紃以五采。”
孔穎達疏:“素,謂生帛。”
《玉臺新詠·古詩〈為焦仲卿妻作〉》:“十三能織素,十四學裁衣。”
唐李白《感興》詩之三:“裂素持作書,將寄萬裏懷。”
2.古人用絹帛書寫,故亦以為書籍或信件的代稱。
《三國誌·魏誌·管寧傳》:“敷陳墳素,坐而論道。”
《新唐書·儒學傳序》:“四方秀艾,挾策負素,坌集京師,文治煟然勃興。”
宋晏殊《鵲踏枝》詞:“欲寄彩箋兼尺素,山長水闊知何處。”
3.白色;無色。
《詩·召南·羔羊》:“羔羊之皮,素絲五紽。”
毛傳:“素,白也。”
《管子·水地》:“素也者,五色之質也。”
尹知章註:“無色謂之素。”
南朝宋謝惠連《雪賦》:“皓鶴奪鮮,白鷴失素。”
宋王安石《白鶴吟》:“吾豈厭喧而求靜,吾豈好丹而非素?”元戴良《贈別祝彥明》詩:“此時悲送君,安能髮不素?”
4.質樸無飾。
《老子》:“見素抱樸,少私寡欲。”
《淮南子·本經訓》:“其心愉而不偽,其事素而不飾。”
高誘註:“素,樸也。”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雖欲率物,亦緣其性真素。”
唐杜甫《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》詩之一:“贊公湯休徒,好靜心跡素。”
宋曾鞏《鄆州平陰縣主簿關君妻曾氏墓表》:“性儉素,於紛華盛麗之際,無所好。”
5.原始;根本;本質。
《尚書大傳》卷一下:“定以六律、五聲、八音、七始,著其素,蔟以為八,此八伯之事也。”
鄭玄註:“素,猶始也;蔟,猶聚也。”
《鶡冠子·學問》:“道德者,操行所以為素也。”
陸佃解:“道德,操行之本,故曰素也。”
漢劉向《說苑·反質》:“是謂伐其根素,流於華葉。”
清顧炎武《孝陵圖》詩:“石大故不毀,文字猶可句。至於土木工,俱已亡其素。”
6.引申為根據。
清周亮工《書影》卷三:“今時持論,大率淵源無素,愛奇者聞詭而驚聽,浮慧者觀綺而躍心,迂疏者以淺俚為古樸,填砌者以六朝為冶麗。此由胸智不多,未更老成故也。”
7.帶有根本性質的物質或構成事物的基本成分。如:元素;毒素;因素;要素。
8.平素;向來;舊時。
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其眾素飽,不可謂老。”
楊伯峻註:“素,向來。”
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:“吳廣素愛人,士卒多為用者。”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序致》:“吾家風教,素為整密。”
清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五》:“黑暗中見大樹阻去路,素所未有也。”
魯迅《兩地書·致許廣平七三》:“我對於行政方面,素不留心,治校恐非所長。”
9.指平素的行為、修養及誌向、願望。
《漢書·梅福傳》:“聽言不求其能,舉功不考其素。”
顏師古註:“直取其功,不論其舊行及所從來也。”
晉陶潛《感士不遇賦》:“抱樸守靜,君子之篤素。”
逯欽立校註:“篤素,純誌。”
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三引宋韓持國詩:“居仁由義我之素,處順安時理則然。”
宋葉適《平江縣王文正公祠堂記》:“夫初則涉歷無素,少則血氣未定,公方凝然安靜,乃若老宦備嘗者,賢之稟質,要當與常人異邪!”
《明史·劉宗周黃道周傳贊》:“殺身成仁,不違其素,所守豈不卓哉!”
10.老交情;往日的情誼。
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·輕佻》:“光業狀元及第,其人首貢一啟,頗敘一宵之素。”
宋蘇軾《東坡誌林·記遊廬山》:“青山若無素,偃蹇不相親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鞏仙》:“書甫畢,忽有五人入,八角冠,淡紅衣,認之,都與無素。”
11.常法;成法。
《墨子·備梯》:“又聽城鼓之音而入,因素出兵施伏。”
張純一集解:“鄭註《喪服》曰:‘素,猶故也。’因素出兵,猶言照舊出兵耳。”
《隸釋·漢博陵太守孔彪碑》:“無偏無黨,遵王之素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漢隸拾遺》:“素,謂成法也。”
唐杜甫《佐還山後寄》詩之二:“白露黃粱熟,分張素有期。”
王嗣奭釋:“黃粱,稻之美者,熟則分餉親族,有此俗例,故雲分張有期。”
12.預先。
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夫謀,必素見成事焉,而後履之。”
韋昭註:“素,猶豫也。”
《史記·範雎蔡澤列傳》:“夫物不素具,不可以應卒。”
13.現在。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。”
朱熹集註:“素,猶見在也。言君子但因見在所居之位,而為其所當為,無慕乎其外之心也。”
14.空。謂有名無實或有實無名。參見“素餐”、“素王”、“素封”。
15.寒素,低微。謂不仕或境遇貧寒。參見“素士”、“素門”。
16.蔬食。與“葷”相對。
《水滸傳》第四四回:“隻是我自喫素,並無妨礙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十三回:“寒家歷代以來,不曉得喫素;就是有些竹筍,採些木耳,尋些乾菜,做些豆腐,也都是獐鹿虎豹的油煎,卻無甚素處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回:“這點心是素的,先生用幾個。”
茅盾《林家鋪子》四:“這晚上的夜飯,林大娘在家常的一葷二素以外,特又添了一個碟子,是到八仙樓買來的紅燜肉。”
17.通“愫”。誠心,真情。
《韓非子·二柄》:“去好去惡,群臣見素;群臣見素,則人君不蔽矣。”
《戰國策·秦策三》:“夫公孫鞅事孝公……竭智能,示情素,蒙怨咎,欺舊交。”
吳師道補正:“素、愫通,誠也。”
18.通“嗉”。禽鳥喉下盛食物的囊。
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張,素,為廚,主觴客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素,嗉也。
《爾雅》雲:‘鳥張嗉。’郭璞雲:‘嗉,鳥受食之處也。’”
19.通“索”。探求。參見“素隱”、“素隱行怪”。
20.通“塑”。塑造。
唐李方鬱《修中嶽廟記》:“我國家以神之靈,素神之形。”
金維諾《敦煌窟龕名數考》引唐竇夫子《大番故燉煌郡莫高窟陰處士修功德記》:“龕內素釋迦牟尼像並聲聞菩薩神等共七軀。”
21.姓。
三國魏有素利。見《三國誌·魏誌·東夷傳》。
阅读:321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