帔
帔字的筆畫:8畫;
I
pèi
ㄆㄟˋ
〔《廣韻》披義切,去寘,滂。〕
〔《廣韻》敷羈切,平支,滂。〕
亦作“被”。
1.古代婦女披在肩上的衣飾。
《釋名·釋衣服》:“帔,披也,披之肩背,不及下也。”
南朝梁簡文帝《倡婦怨情十二韻》:“散誕披紅帔,生情新約黃。”
《周書·異域傳·波斯國》:“婦女服大衫,披大帔。”
宋高承《事物紀原·衣裘帶服·帔》:“今代帔有二等,霞帔非恩賜不得服,為婦人之命服,而直帔通用於民間也。”
《宋史·蔡襄傳》:“賜其母冠帔以示寵。”
2.用為披。
唐羅隱《讒書·市賦》:“童頂而跣,嚲肩而帔。兼之以耆艾,繼之以諧戲。誰有帳籍,詎假文字。”
3.裙。
《方言》第四:“裙,陳魏之間謂之帔。”
《新唐書·儒學傳上·顏師古》:“及是頻被繾,仕益不進,罔然喪沮,乃闔門謝賓客,巾褐裙帔,放情蕭散,為林墟之適。”
II
pī
ㄆ〡
戲曲傳統服裝。劇中帝王、後妃、將相、官紳的便服。大領,對襟,水袖,左右胯下開衩,其顏色與圖案花紋,因人物身份而異。女帔長僅及膝。
阅读:108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