薅
薅字的筆畫:16畫;
hāo
ㄏㄠ
〔《廣韻》呼毛切,平豪,曉。〕
亦作“茠”。
1.除去雜草。
《詩·周頌·良耜》:“其鎛斯趙,以薅荼蓼。”
朱熹集傳:“薅,去也。”
《國語·晉語五》:“臼季使,舍於冀野,冀缺薅,其妻饁之。”
韋昭註:“薅,耘也。”
《漢書·王莽傳中》:“予之南巡,必躬載耨,每縣則薅,以勸南偽。”
顏師古註:“薅,耘去草也。”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水稻》:“稻苗漸長,復須薅;拔草曰薅。薅訖,決去水,曝根令堅。”
2.泛指拔去。
唐韓愈《司徒兼侍中贈許國公神道碑銘》序:“自吾舅歿,五亂於汴者,吾苗薅而髮櫛之,幾盡。”
明方孝孺《林泉讀書齋銘》:“內戔其穢,外薅其戕,不吝以虧,不驕以亢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五回:“鄧九公哈哈大笑道:‘師傅又錯了?……薅你師傅的鬍子好不好?’”孫犁《白洋澱紀事·村歌上篇》:“到地裏,無非是鋤個小苗兒,卡個棉花叉兒,薅個菜苗兒,摘個豆角兒。”
3.方言。揪。如:薅走了司機戴的羊剪絨皮帽。
阅读:125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