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踣

踣字的筆畫:15畫;

ㄅㄛˊ

〔《廣韻》蒲北切,入德,並。〕

〔《廣韻》匹候切,去候,滂。〕

亦作“掊”。

1.向前仆倒。

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譬如捕鹿,晉人角之,諸戎掎之,與晉踣之。”

杜預註:“踣,僵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前覆謂之踣。”

宋洪邁《夷堅乙誌·臨川巫》:“巫知必死,正付囑後事,忽如人擊其背,即踣於地,涎凝喉中,頃之死。”

清陳均《踏車嘆》:“兩脛青苔背赤日,朝餐未食飢欲踣。”

魯迅《墳·文化偏至論》:“處現實之世,而有勇猛奮鬥之才,雖屢踣屢僵,終得現其理想。”

2.倒斃。

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桀奔南巢,紂踣於京,厲流於彘,幽滅於戲。”

韋昭註:“踣,斃也。”

《文選·張協〈七命〉》:“殞胔掛山,僵踣掩澤。”

呂延濟註:“僵踣,斃也。”

《舊五代史·唐書·莊宗紀七》:“是時大雪苦寒,吏士有凍踣於路者。”

3.泛指死亡。

宋張九成《和施彥執懷姚進道葉先覺韻》:“兩老雖未死,二妙已先踣。”

章炳麟《序〈雲南首義擁護共和始末記〉》:“當雲南初倡義時,宣言退黜袁氏及誅帝制首惡十九人。

袁氏已踣,而逆謀者不懲,輇材瑣生,拘牽瑣文,以撓大法。”

4.處死;陳屍。

《周禮·秋官·掌戮》:“凡殺人者,踣諸市,肆之三日。”

鄭玄註:“踣,僵屍也。”

賈公彥疏:“踣者,陳屍使人見之。”

《漢書·刑法誌》:“凡殺人者踣諸市,墨者使守門,劓者使守關。”

顏師古註:“踣謂斃之也。”

5.顛覆;敗亡。

《左傳·襄公十一年》:“俾失其民,隊命亡氏,踣其國家。”

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:“故設用無度,國家踣。”

《新唐書·文藝傳下·吳武陵》:“前鋒扼喉,後陣撫背,左排右掖,其幾何而不踣邪?”

6.指推翻。

孫中山《大總統宣言書》:“夫中國專制政治之毒,至二百餘年來而滋甚。一旦以國民之力踣而去之,起事不過數旬,光復已十餘行省,自有歷史以來,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。”

7.毀壞。

《呂氏春秋·行論》:“《詩》曰:將欲毀之,必重累之;將欲踣之,必高舉之。”

高誘註:“踣,破也。舉之高乃易破也。”

唐姚合《杭州觀潮》詩:“岸摧連古道,洲漲踣叢林。”

清納蘭性德《淥水亭雜識》卷一:“﹝藥王廟﹞當年必有豐碑,今無片石,蓋為人踣矣。”

8.斜;傾斜。

唐韓愈《孟東野失子》詩:“日月相噬齧,星辰踣而顛。”

明湯顯祖《牡丹亭·道覡》:“側著腦要‘右通廣內’,踣著眼在‘籃筍象床’。”

9.踩;踏。參見“踣鐵”。

10.用同“掊”。扒;挖。

《太平廣記》卷四九○引唐王洙《東陽夜怪錄》:“乃攬轡振雪,上馬而去,繞出村之北,道左經紫欄舊圃,睹一牛踣雪齕草。”

《太平廣記》卷三五二引宋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:“見廳上門外,將士列坐,言開穴口江水,士卒踣沙,手皆血流。”

阅读:1263

●踣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