湫
湫字的筆畫:12畫;
I
ji·o
ㄐ〡ㄠˇ
〔《廣韻》子了切,上篠,精。〕
1.低下。參見“湫隘”、“湫室”。
2.見“湫戾”。
3.春秋楚地名。在今湖北省鍾祥縣北。
《左傳·莊公十九年》:“敗黃師於踖陵,還及湫。”
杜預註:“南郡鄀縣東南有湫城。”
II
jiū
ㄐ〡ㄡ
〔《廣韻》即由切,平尤,精。〕
1.清靜。
《呂氏春秋·重言》:“湫然清靜者,衰絰之色也。”
陳奇猷集釋:“此文以‘湫然’形容‘清靜’,明此‘湫’字當為清靜之意。”參見“湫漻”。
2.涼貌。
《文選·宋玉〈高唐賦〉》:“湫兮如風,淒兮如雨。”
李善註:“湫,涼貌。”參見“湫厲”。
3.古水名。發源於山西省嵐縣西。今名湫水河。
《清史稿·地理誌七·汾州府》:“其湫水亦自興入。”
4.通“遒”。參見“湫盡”。
III
qiū
ㄑ〡ㄡ
〔《廣韻》七由切,平尤,清。〕
1.洞穴。
《呂氏春秋·審分》:“神通乎六合,德耀乎海外,意觀乎無窮,譽流乎無止,此之謂定性於大湫。”
高誘註:“大湫猶大竇。”
2.深潭。
宋曾鞏《發松門寄介甫》詩:“舟人指我極四望,黑處無底蛟龍湫。”
清龔自珍《同年馮文江官廣西土西隆州索詩贈行》:“白象在箐蛇在湫,山鬼睇月蘭桂愁。”
3.凝集。參見“湫底”。
4.通“愁”。
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南蒯之將叛也,其鄉人或知之,過之而歎,且言曰:‘恤恤乎,湫乎攸乎!’”杜預註:“湫,愁隘。”
孔穎達疏:“湫是湫隘,故以湫為愁隘之意也。”
俞樾《群經平議·左傳三》:“湫即愁之假字。
《春秋繁露·陽尊陰卑篇》曰:‘湫者悲憂之狀也。’是湫與愁同義。
杜訓湫為愁,已得其解,乃因其字是湫隘之湫,又加隘字以足之,則反失之矣。”參見“湫湫”。
IV
jiù
ㄐ〡ㄡˋ
〔《廣韻》在九切,上有,從。〕
泄洪道。
《梁書·康絢傳》:“若鑿湫東註,則遊寬緩,堰不可壞。”
V
jiāo
ㄐ〡ㄠ
〔《集韻》茲消切,平宵,精。〕
地名用字。
夫湫。
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:“﹝夫差﹞二年後伐越,敗越於夫湫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音椒,又如字。”
《越王勾踐世家》作“夫椒”。
阅读:115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