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斟

斟字的筆畫:13畫;

zhēn

ㄓㄣ

〔《廣韻》職深切,平侵,章。〕

1.用勺、瓢等舀取。

《呂氏春秋·任數》:“孔子窮乎陳蔡之間,藜羹不斟,七日不嘗粒。”

高誘註:“無藜羹可斟,無粒可食,故曰不斟不嘗。”

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夫瓠所貴者,謂其可以盛也……而任重如堅石,則不可以剖而以斟。”

唐顧況《遊子吟》:“太行何艱哉,北鬥不可斟。”

2.用壺倒酒或茶水。

前蜀魏承班《玉樓春》詞:“玉斝滿斟情未已,促坐王孫公子醉。”

明陳所聞《畫眉序·閏九日登雨花臺》套曲:“蘭香襲,斟綠醑長鯨吸。”

楊沫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十章:“於是她笑著,趕快跟客人斟上水。”

3.羹勺。亦指羹汁。

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:“於是酒酣樂,進熱啜,廚人進斟,因反鬥以擊代王,殺之,王腦塗地。”

司馬貞索隱:“斟曰羹勺,故因名羹曰斟。”

4.調治。參見“斟雉”。

5.推敲;考慮。

晉左思《魏都賦》:“斟《洪範》,酌典憲,觀所恒,通其變。”

明梁辰魚《浣紗記·定計》:“須多料,當細斟,奈天時今還未臨。”徐遲《牡丹》二:“青年和老人再三斟字酌句。”參見“斟酌”。

6.收益增多或病情好轉。

《方言》第三:“斟,益也。南楚凡相益而又少謂之不斟。凡病少愈而加劇亦謂之不斟,或謂之何斟。”

宋呂本中《次曾吉父蘭溪絕句》之三:“書來肯附銅魚使,記我今年病不斟。”斟,一本作“禁”。

7.古國名。

《漢書·地理誌上》:“斟,故國,禹後。”

清先著《贈海雲子》詩:“相逢炎月亦蕭森,來處家鄉是古斟。”自註:“壽光即古斟國。”

8.姓。

《國語·鄭語》:“斟姓無後。”

韋昭註:“斟姓,曹姓之別……《傳》有斟灌、斟鄩、澆所滅。”

阅读:1255

●斟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