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意
1.猶立意。
漢陸賈《新語·道基》:“伎巧橫出,用意各殊。”
宋陳鵠《耆舊續聞》卷二:“學文須熟看韓、柳、歐、蘇,先見文字體式,然後更考古人用意下句處。”
清姚鼐《張仲絜時文序》:“吾文用意與俗殊,以不敢背吾師之教,子為我定之。”
2.謂用心研究或處理問題。
《東觀漢記·馬防傳》:“防言:‘宣帝時五將出征,其奏言匈奴候騎得漢馬矢,見其中有粟,即知漢兵出,以故引去。以是言之,馬當與穀。’上善其用意微至,敕下調馬穀。”
《北齊書·李繪傳》:“孤在晉,知山東守唯卿一人用意。及入境觀風,信如所聞。”
唐韓愈《論孔戣致仕狀》:“﹝戣﹞今年纔七十,筋力耳目,未覺衰老,憂國忘家,用意深遠。”
3.意向;意圖。
漢王充《論衡·順鼓》:“夫《春秋經》但言鼓,豈言攻哉?說者見有鼓文,則言攻矣。夫鼓未必為攻,說者用意異也。”
唐杜甫《別張十三建封》詩:“眼中萬少年,用意盡崎嶇。”
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四六回:“中國所以鑄造龍元,原是想出法子抵制外國洋錢的意思,就同老師單吃本土,不吃洋煙,同一用意。”
鄒韜奮《個人的美德》:“我問他什麽用意,他說改造社會,要以身作則。”
4.著意;留意。
唐李中《贈胊山孫明府》詩:“買將病鶴勞心養,移得閒花用意栽。”
《清平山堂話本·快嘴李翠蓮》:“到晚來能仔細,大門關了小門閉;刷淨鍋兒掩廚櫃,前後收拾自用意。”
阅读:132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