儺
簡體儺字的筆畫:12畫;繁體儺字筆畫:21畫。
(儺,儺)
nuó
ㄋㄨㄛˊ
〔《廣韻》諾何切,平歌,泥。〕
1.行動有節奏。
《詩·衛風·竹竿》:“淇水在右,泉源在左。巧笑之瑳,佩玉之儺。”
毛傳:“儺,行有節度。”
2.見“猗儺”。
3.古代的一種風俗,迎神以驅逐疫鬼。儺禮一年數次,大儺在臘日前舉行。
《論語·鄉黨》:“鄉人儺,朝服而立於阼階。”
《呂氏春秋·季冬紀》:“命有司大儺,旁磔,出土牛,以送寒氣。”
高誘註:“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。”
《後漢書·禮儀誌中》:“先臘一日,大儺,謂之逐疫。”
劉昭註引三國蜀譙周《〈論語〉註》:“儺,卻之也。”
唐段安節《樂府雜錄·驅儺》:“事前十日,大常卿並諸官於本寺先閱儺,並遍閱諸樂。”
4.指儺禮中戴面具作驅儺表演的人。
宋周密《武林舊事·歲晚節物》:“市井迎儺,以鑼鼓遍至人家,乞求利市。”
宋梅堯臣《送正仲都官知睦州》詩:“我慚賤丈夫,豈異帶面儺。”
《五朝名臣言行錄》卷三引宋歐陽修《歸田錄》:“有告禁卒欲倚儺為亂者……命儺入,先令馳騁於中門外,後召至階,公振袂一揮,伏卒齊出,盡擒之。”
阅读:115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