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著

簡體著字的筆畫:11畫;繁體著字筆畫:11畫。

(參見著)

I

zhuó

ㄓㄨㄛˊ

1.穿。

唐王維《西施詠》:“邀人傅脂粉,不自著羅衣。”

元馬彥良《一枝花·春雨》套曲:“穿一領布衣,著一對草履。”

魏巍《東方》第四部第一章:“這些英姿颯爽的女戰士們,身著深藍制服,一律剪短髮。”

2.接觸;挨上。

元關漢卿《普天樂·崔張十六事》曲:“這衫兒穿的著皮肉,這裹肚常繫在心頭。”

孫犁《淡定集·讀作品記(五)》:“近些年來,有些評論家大談小說的情節和細節,有很多脫離實踐,不著邊際,成為一種煩瑣哲學。”

3.指使接觸別的事物或附在別的事物上。

元杜仁傑《耍孩兒·莊家不識構闌》套曲:“滿臉石灰更著些黑道兒抹。”

元於伯淵《點絳唇》套曲:“著粉呵則太白,施朱呵則太紅。”參見“著色”、“著墨”。

4.遭受;遇上。

宋楊萬裏《北風》詩:“如何急灘水,更著打頭風。”
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八:“思量俺,好命劣,怎著恁惡緣惡業!”

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三回:“這別莊燕同馮君瑞著了這一嚇,兩隻腳好像被釘釘住了的。”

5.在。

唐元稹《定僧》詩:“落魄閑行不著家,遍尋春寺賞年華。”

元姚守中《粉蝶兒·牛訴冤》套曲:“閃得我醜屍不著墳墓。”

6.著落;歸屬。

《紅樓夢》第一一四回:“有了虧空,著在經手的身上賠補,這就有了數兒了。”如:尋找無著。

7.帶有。

元尚仲賢《氣英布》第四摺:“虛裏著實,實裏著虛。”

元貫雲石《清江引·詠梅》曲:“未曾著子時,先釀調羹味。”

8.關切;體貼。

元汪元亨《醉太平·警世》曲:“結知心朋友著疼熱,遇忘懷詩酒追歡悅。”

元李致遠《還牢末》第三摺:“常言道隔層肚皮隔垛墻,怎想他知疼著癢。”

9.可惜;貪戀。

元曾瑞《留鞋記》楔子:“我看那小娘子的說話,儘有些意思,則做我銅錢不著,日日來買胭脂。若能勾打動他,做得一日夫妻,也是我平生願足。”

清李漁《蜃中樓·述異》:“做幾日工夫不著,就去試一試,也不差甚麽。”

10.花費。
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一:“那航海的,何不隻買喫口東西隻換他低錢,豈不有利?反著重本錢,置他貨物怎地?”
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十:“陳定道:‘隻要快些完得事,就多著些也罷了。’”

11.能夠;應該。表示客觀上或情理上的需要。

《醒世恒言·喬太守亂點鴛鴦譜》:“玉郎見劉璞雖然是個病容,卻也人材齊整,暗想道:‘姐姐著配此人,也不辱抹了。’”

12.用;憑。
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一:“著甚消磨永日?”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二:“著綾幡做甲,把缽盂做頭盔戴著頂上。”

元張國賓《合汗衫》第一摺:“陳虎那廝恰纔我說了他幾句,那廝有些怪我,我著幾句言語安伏他咱。”

《醒世恒言·鬧樊樓多情周勝仙》:“如何著個道理和他說話?”

13.教,使。

元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四本第二摺:“隻著你夜去明來,倒有個天長地久,不爭你握雨攜雲,常使我提心在口。”

元石德玉《秋胡戲妻》第二摺:“我既為了張郎婦,又著我做李郎妻,那裏取這般道理。”

元本高明《琵琶記·蔡公逼伯喈赴試》:“你真個沒飯吃便著餓死,沒衣穿便著凍死。”

14.縱有;即使有。
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三:“著一萬箇文君,怎比鶯鶯?”

15.命令之辭。舊時公文中常用。如:著即施行。

16.介詞。被;讓。

《秦併六國平話》卷中:“二馬才交,顏聚便著李信一刀斬了,喪命歸泉。”

元無名氏《爭報恩》楔子:“小妳妳,可憐見,我正要吃幾鍾酒,吃便吃,則不要著大夫人知道。”

《中國諺語資料·一般諺語》:“一回著蛇咬,二回不趲草。”

17.介詞。把;將。

唐韓愈《遣興》詩:“莫憂世事兼身事,須著人閒比夢閒。”

唐元稹《酬孝甫見贈》詩之二:“憐渠直道當時語,不著心源傍古人。”

II

zhāo

ㄓㄠ

1.放置;擱。

《太平禦覽》卷七一九引晉張華《博物誌》:“作燕支法:取藍蘤擣以水,洮去黃汁,作十餅如手掌,著濕草臥一宿,便陰乾。”
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一:“若不是海船,也著不得這樣狼犺東西。”
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歸山》:“你怎曉得,捨了那頂破紗帽,何處巖穴著不的這個窮道人。”

2.下棋落子。

宋楊萬裏《九日落莫憶同施少才集長沙》詩:“良辰美景隻自美,不如且著黑碁子。”
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:“見他著法還有不到之處,小道人也不說破。”
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:“話說圍棋一種,乃是先天河圖之數,三百六十著,合著週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。”

3.計策;手段。

元劉致《殿前歡·道情》曲:“此一著誰參破,南柯夢繞,夢繞南柯。”
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六:“當得毛烈預先防備這著的,先將了些錢鈔去尋縣吏周大,送與他了,求照管此事。”

楊朔《三千裏江山》第十七段:“他料得會有這一著,這一著終於來了。”

4.方言。用於應答,表示同意。如:著,咱們就這麽辦!

III

zháo

ㄓㄠˊ

1.受到;感到。

元關漢卿《魯齋郎》第四摺:“我是個夢醒人,怎好又著他魔。”
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六五回:“我不禁著了惱,也不寫回信,隻對來人說知道了。”

茅盾《子夜》十一:“一定是韓孟翔這小子著了你的騙!”

2.中;恰好合上。

元鄭廷玉《後庭花》第二摺:“我如今不先下手,倒著他道兒。”

元李致遠《還牢末》楔子:“正是虎著重箭難展爪,魚經鐵網怎翻身。”

元無名氏《千裏獨行》第二摺:“你當日逞英雄與曹操做敵頭,則被倒空營俺著他機彀。”

3.合適;值得。

宋王道父《道父山歌》:“種田不收一年辛,取婦不著一生貧。”

元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五本第二摺:“那風風流流的姐姐,似這等女子,張珙死也死得著了。”
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四:“見說繆千戶正在陳友定幕下,當道用事,威權隆重,門庭赫奕。

自實喜之不勝道:‘是來得著了。’”田軍《一幅畫》:“我到這個鄉當通訊員算來著了。”

4.燃燒;發光。

明馬歡《瀛涯勝覽·蒲剌加國》:“打麻兒番……火燒即著。”

馬南村《燕山夜話·發現“火井”以後》:“這種氣體聚集的地方,隻要打一口井,它就會自然地噴出來。在噴口上一點就著,火力很強。”

5.入睡。

唐元稹《景申秋》詩之三:“強眠終不著,閑臥暗消魂。”如:他困得很,一上床就著了。

6.方言。猶最。
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一:“卻原來金老推遜時,王老往袖裏亂塞,落在著外面一層袖中。”如:著後頭。

7.用在動詞後,表示已經達到目的或有了結果。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八和齏》:“﹝齏臼﹞底尖擣不著,則蒜有麤成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五十回:“我猜著了,必定是耍的猴兒。”

老舍《微神》:“又去了兩次,都沒見著。”

IV

zhe

˙ㄓㄜ

1.助詞。緊接動詞後,表示動作、狀態的持續。

《武王伐紂平話》卷上:“大王教此劍去別宮中掛著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五十回:“如今稱五十兩銀子來,交給我收著。”

魯迅《吶喊·藥》:“老栓正在專心走路,忽然吃了一驚,遠遠裏看見一條丁字街,明明白白橫著。”

2.助詞。用在某些形容詞後面,表示程度的比較等。

《紅樓夢》第五十回:“這才是十月,是頭場雪,往後下雪的日子多著呢。”

老舍《微神》:“憐比愛少著些味道,可是更多著些人情。”

3.助詞。緊接在某些動詞後或放在某些祈使句末,表示強調、催促、商量、請求等語氣。

《水滸傳》第六三回:“秦明勒馬,厲聲高叫:‘北京濫官汙吏聽著!多時要打你這城子,誠恐害了百姓良民。’”

《金瓶梅詞話》第五五回:“西門慶道:‘也罷,我也不留你,你且家去說聲著。’”

《紅樓夢》第三九回:“寶玉信以為真……按著劉老老說的方向地名,著焙茗去先踏看明白,回來再作主意。”

4.助詞。加在某些介詞後面,使變成複合介詞。

魯迅《吶喊·藥》:“隻見那烏鴉張開兩翅,一挫身,直向著遠處的天空,箭也似的飛去了。”

毛澤東《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》一:“為著維持社會秩序的目的而發布的行政命令,也要伴之以說服教育,單靠行政命令,在許多情況下就行不通。”

簡體著字的筆畫:11畫;繁體著字筆畫:11畫。

(著,著)

I

zhù

ㄓㄨˋ

〔《廣韻》陟慮切,去禦,知。〕

亦作“箸”。

1.明顯;顯著。
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。”

《後漢書·孔融傳》:“既見操雄詐漸著,數不能堪,故發辭偏宕,多致乖忤。”

宋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賢者則其功可以至於成,不肖者則其罪可以至於著。”

清俞樾《茶香室叢鈔·所輔》:“《水經註》中所載古人姓名,多湮沒不著,因表出數人尚友者,儻有取乎!”

2.引申為著名,出名。

晉郭璞《江賦》:“考川瀆之妙觀,實莫著於江河。”

3.明示。

《禮記·祭法》:“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。”

鄭玄註:“著眾,謂使民興事知休作之期也。”

《漢書·陸賈傳》:“高帝不懌,有慚色,謂賈曰:‘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,吾所以得之者,及古成敗之國。’”顏師古註:“著,明也,謂作書明言也之。”

4.稱道。

《後漢書·李恂陳禪等傳論》:“任棠、姜岐、世著其清。結甕牖而辭三命,殆漢陽之幽人乎?”

5.撰述。

漢司馬遷《報任少卿書》:“僕誠以著此書,藏諸名山,傳之其人,通邑大都,則僕償前辱之責,雖萬被戮,豈有悔哉!”

《後漢書·延篤傳》:“能著文章,有名京師。”

唐韓愈《感二鳥賦》序:“讀書著文,自七歲至今,凡二十二年。”

宋趙叔向《〈肯綮錄〉小引》:“《肯綮錄》者,西隱埜人所著之書也。”

6.指所寫的作品。如:名著;新著。

7.登記,記載。
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初,斐豹,隸也,著於丹書。”

杜預註:“蓋犯罪沒為官奴,以丹書其罪。”

《商君書·境內》:“四境之內,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,生者著,死者削。”

宋王讜《唐語林·補遺四》:“甲楯有先後部伍之次,皆著之簿籍,天子出則案次道從,故謂之鹵簿耳。”

8.建立。
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樂也者,聖人之所樂也,而可以善民心。其感人深,其移風易俗,故先王著其教焉。”

鄭玄註:“著,猶立也,謂立司樂以下使教國子。”

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》:“心調度而弗去兮,刻著誌之無適。”

洪興祖補註:“著,立也。”

9.引申為成就。

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其謂之明水也,由主人之絜著此水也。”

鄭玄註:“著,猶成也。言主人齊絜,此水乃成可得。”

10.位次。

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若不廢君命,則固有著矣。”

杜預註:“著,位次。”

《孔子家語·問玉》:“列而無次序,則亂於著矣。”

II

zhù

ㄓㄨˋ

〔《集韻》丈呂切,上語,澄。〕

1.大門與屏風之間的地方。

《詩·齊風·著》:“俟我於著乎而。”

高亨註:“古代富貴者的宅院,大門內有屏風,大門和屏風之間叫做著。”

漢蔡邕《司空袁逢碑》:“穆穆天子,孝敬允敘,降拜屏著,奉饋西序。”

2.通“佇”。滯留。

《韓非子·十過》:“兵之著於晉陽三年,今旦暮將拔之而向其利,何乃將有他心。”

陳奇猷集釋:“著,即佇字,滯留也。”

III

zhù

ㄓㄨˋ

〔《廣韻》丁呂切,上語,知。〕

〔《集韻》展呂切,上語,知。〕

1.通“貯”。儲存。

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子贛既學於仲尼,退而仕於衛,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。”

司馬貞索隱:“著音貯。

《漢書》亦作‘貯’,貯猶居也。

《說文》雲:‘貯,積也。’”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勾踐陰謀外傳》:“乃仰觀天文,集察緯宿……虛設八倉,從陰收著,望陽出糶,筴其極計,三年五倍,越國熾富。”

2.通“褚”。在被褥或衣服裡鋪攤絲綿或其他纖維物質。

《儀禮·既夕禮》:“茵著用荼,實綏澤焉。”
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儀禮》:“著讀為褚,謂以茅秀實茵中也……上篇說幎目之制雲:‘著組繫。’註曰:‘著,充之以絮也。’著亦與褚同。”

《文選·〈古詩十九首·客從遠方來〉》:“文綵雙鴛鴦,裁為合歡被;著以長相思,緣以結不解。”

李周翰註:“言被中著綿謂長相思,綿綿之意。”

IV

zhuó

ㄓㄨㄛˊ

〔《廣韻》張略切,入藥,知。〕

〔《廣韻》直略切,入藥,澄。〕

亦作“箸”。

1.依附;附著。

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今戾久矣,戾久將底。底著滯淫,誰能興之?”韋昭註:“著,附也。”

《漢書·食貨誌上》:“今毆民而歸之農,皆著於本,使天下各食其力。”

唐韓愈《秋懷》詩之九:“霜風侵梧桐,眾葉著樹乾。”

宋王安石《山中》詩:“春晨花上露,芳氣著人衣。”

2.接觸;貼近。

《左傳·宣公四年》:“伯棼射王,汏輈,及鼓跗,著於丁寧。”

唐方幹《冬夜泊僧舍》詩:“照牆燈焰細,著瓦雨聲繁。”

3.穿;戴。

《後漢書·東夷傳·高句驪》:“大加、主簿皆著幘,如冠幘而無後;其小加著折風,形如弁。”

《晉書·宣帝紀》: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。”

唐韓愈《河南少尹李公墓誌銘》:“呂氏子炅棄其妻,著道士衣冠,謝母曰:‘當學仙王屋山。’”

4.放置;安放。

漢劉向《說苑·正諫》:“必樹吾墓上以梓,令可以為器;而抉吾眼著之吳東門,以觀越寇滅吳也。”

《後漢書·西域傳·於窴》:“於窴王令胡醫持毒藥著創中,故致死耳。”

5.排列。

唐杜甫《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》詩:“野花隨處發,官柳著行新。”

宋蘇軾《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》詩之一:“病中聞汝免來商,旅雁何時更著行。”

6.著落;歸屬。

南朝梁陶弘景《冥通記》卷二:“我等今來者,直尋有道者耳,非浮遊無著,泛濫而行也。”

金元好問《出京》詩:“半生無根著,飄轉如斷梗。”

7.生長;增添。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插梨》:“若穭生及種而不栽者,則著子遲。”

唐韓愈《感春》詩之四:“畫蛇著足無處用,兩鬢雪白趨埃塵。”

宋陳亮《賀新郎·懷辛幼安》詞:“樽酒相逢成二老,卻憶去年風意。新著了,幾莖華髮。”

8.貪戀。

唐韓愈《李花贈張十一署》詩:“念昔少年著遊燕,對花豈省曾辭杯?”唐韓愈《贈張籍》詩:“吾老著讀書,餘事不掛眼。”

唐李公佐《南柯太守傳》:“雖稽神語怪,事涉非經,而竊位著生,冀將為戒。”

9.表示使令。

唐王建《和蔣學士新授章服》:“看宣賜處驚回眼,著謝恩時便稱身。”

宋張耒《秋蕊香》詞:“別離滋味濃於酒,著人瘦。”

《鏡花緣》第四十回:“姑娘那邊這兩年不時著人問信。”

10.花費。

唐白居易《府酒五絕·自勸》:“十千一鬥猶賒飲,何況官供不著錢!”

11.指著籍而常住不遷。

《後漢書·李忠傳》:“墾田增多,三歲間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。”

12.酒器名。

《禮記·明堂位》:“泰,有虞氏之尊也;山罍,夏後氏之尊也;著,殷尊也;犧象,周尊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著,殷尊也者,無足而底著地,故謂為著也。”

13.助動詞。猶得。表示客觀上或情理上的需要,應該,能夠等。

宋王安中《小重山·相州榮歸池上作》詞:“淩波新恨儘難忘。分攜也,觸事著思量。”

宋張炎《綺羅香·席間代人賦情》詞:“纔忘了、還著思量,待去也、怎禁離別。”

14.介詞。用;拿。

唐白居易《祭社宵》詩:“欲將閑送老,須著病辭官。”

15.介詞。被。

宋袁去華《雨中花》詞:“兩鬢青青,盡著吳霜偷換。”

16.介詞。把,將。

宋蘇軾《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》之六:“君知早落坐先開?莫著新詩句句催!”

17.介詞。向,朝。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。

宋袁去華《安公子》詞:“庾信愁如許,為誰都著眉端聚。”

宋陳亮《最高樓·詠梅》詞:“花不向沈香亭上看,樹不著唐昌宮裏觀。”

18.介詞。在。表示處所。

《太平禦覽》卷九七七引晉張華《博物誌》:“伏波將軍唐資傳蜀人煞薑法:先灑掃,別粗細為三輩,盛著籠中。”

《百喻經·婦詐稱死喻》:“我去之後,汝可齎一死婦女屍安著屋中,語我夫言,雲我已死。”

《樂府詩集·橫吹曲辭五·瑯琊王歌辭》:“新買五尺刀,懸著中梁柱。”

V

zhāo

ㄓㄠ

圍棋下子。亦謂招數,比喻計策或手段。

前蜀貫休《棋》詩:“著高圖暗合,勢王氣彌驕。”

VI

zháo

ㄓㄠˊ

1.燃燒。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大小麥》:“火既著,即以掃帚撲滅之,仍打之。”

唐杜甫《初冬》詩:“漁舟上急水,獵火著高林。”

王嗣奭釋:“著,直略切,火炎起謂之著,俗語猶然。”

前蜀貫休《送僧歸日本》詩:“流黃山火著,碇石索雷鳴。”

2.用在動詞後,表示已經達到目的或有了結果。

唐陸龜蒙《送豆盧處士謁宋丞相序》:“未嘗幹求諸侯,故沒沒然無一人道著名字。”

VII

chú

ㄔㄨˊ

〔《廣韻》直魚切,平魚,澄。〕

見“著雍”。

VIII

zhe

˙ㄓㄜ

1.助詞。緊接動詞後,表示動作、狀態的持續。

《百喻經·寶篋鏡喻》:“如值寶篋,為身見鏡之所惑亂,妄見有我,即便封著,謂是真實,於是墮落,失諸功德。”

2.助詞。用在某些形容詞後面,表示程度的比較等。
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八回:“那說書說古的、菩薩降妖捉怪的多著呢。”

阅读:1662

●著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