負義
(負義,負義)
1.背棄恩義。
《後漢書·馮衍傳上》:“若夫知其不可而必行之,破軍殘眾,無補於主,身死之日,負義於時,智者不為,勇者不行。”
李賢註:“負,猶失也。”
前蜀杜光庭《賀收隴州表》:“自岐郊負義,關外隳盟,深辜敦好之儀,遽絕睦鄰之分。”
清徐士鑾《宋艷·果報》:“魁竟渝盟,桂英忿魁負義。”
《花城》1981年第5期:“她在責罵我不告而別,負義薄情!”
2.仗義;講義氣。
宋邵伯溫《聞見前錄》卷十六:“至師魯卒,喪歸洛,義琛哭柩前,納其券於師魯家。
師魯素貧,子孫賴此以生。烏乎!在仁宗朝,一僧尚負義如此,風俗可謂厚矣。”
明屠隆《綵毫記·展叟單騎》:“他懷忠負義……焉肯助亂階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考弊司》:“生少年負義,憤不自持,大呼曰:‘慘慘如此,成何世界!’”
阅读:125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