疑滯
(疑滯,疑滯)
I
1.遲疑不決;猶豫不定。
三國魏曹操《與荀彧書追傷郭嘉》:“又以其通達,見世事無所疑滯,欲以後事屬之。”
宋陸遊《朝議大夫張公墓誌銘》:“臨事前見逆決,若燭照龜蔔,無秋毫疑滯。”
2.指疑難之處。
《後漢書·儒林傳下·謝該》:“河東人樂詳條《左氏》疑滯數十事以問,該皆為通解之。”
《宋書·隱逸傳·關康之》:“又為《毛詩義》,經籍疑滯,多所論釋。”
唐劉禹錫《相國韋公集序》:“上富有春秋,未親庶政,有疑滯,視公如蓍龜。”
章炳麟《文學總略》:“心有疑滯,睹辨析之論,則悅懌隨之矣。”
II
停滯;停止。
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船容與而不進兮,淹回水而疑滯。”
洪興祖補註:“江淹賦雲:‘舟凝滯於水濱。’杜子美詩雲:‘舊客舟凝滯。’皆用此語。”
阅读:120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