鱣
鱣字的筆畫:24畫;
(鱣,鳣)
I
zhān
ㄓㄢ
〔《廣韻》張連切,平仙,知。〕
即鱘鰉魚。
《爾雅·釋魚》:“鱣。”
郭璞註:“鱣,大魚,似鱘而短鼻,口在頷下,體內有邪行甲,無鱗,肉黃。大者長二、三丈。今江東呼為黃魚。”
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橫江湖之鱣鱘兮,固將制於蟻螻。”
裴駰集解引如淳曰:“大魚也。”
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鱗四·鱣魚》:“鱣出江淮、黃河、遼海深水處,無鱗大魚也。其狀似鱘,其色灰白,其背有骨甲三行,其鼻長有鬚,其口近頷下,其尾歧。”徐朝夫《孤鶩》:“有幾天,她的網裏不上魚,她急得哭了。原來網墻給‘銅頭橫鱣’打了幾個大洞,魚蝦從破洞裏溜走了。”
II
shàn
ㄕㄢˋ
〔《集韻》上演切,上獮,禪。〕
同“鱔”。
《荀子·王制》:“黿鼉魚鱉鰍鱣孕別之時,罔罟毒藥不入澤。”
《後漢書·楊震傳》:“後有冠雀銜三鱣魚,飛集講堂前,都講取魚進曰:‘蛇鱣者,卿大夫服之象也。數三者,法三臺也。先生自此升矣。’”李賢註:“《續漢》及《謝承書》‘鱣’字皆作‘鱔’,然則‘鱣’、‘鱔’古字通也。”
阅读:123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