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竦

竦字的筆畫:12畫;

s·ng

ㄙㄨㄥˇ

〔《廣韻》息拱切,上腫,心。〕

1.企立。

《漢書·韓信傳》:“士卒皆山東人,竦而望歸。”

顏師古註:“竦,謂引領舉足也。”

漢張衡《思玄賦》:“竦余身而順止兮,遵繩墨而不跌。”

清張景星《次韻魯參政觀潮》:“倒排山嶽窮千變,闔闢雲雷竦百靈。”

2.高聳。

漢劉向《說苑·政理》:“水濁則魚困,令苛則民亂,城峭則必崩,岸竦則必阤。”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知止》:“且夫懸象不麗天,則不能揚大明、灼無外;嵩岱不託地,則不能竦峻極、概雲霄。”

南朝宋謝靈運《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》詩:“積石竦兩溪,飛泉倒三山。”

3.肅敬;恭敬。

《後漢書·黃憲傳》:“潁川荀淑至慎陽,遇憲於逆旅,時年十四,淑竦然異之,揖與語,移日不能去。謂憲曰:‘子,吾之師表也。’”

《新唐書·崔敦禮傳》:“武德中,官通事舍人。善辭令進止,觀者皆竦。”

4.振作;震動。

《漢書·郊祀誌下》:“夫周秦之末,三五之隆,已嘗專意散財,厚爵祿,竦精神,舉天下以求之矣。”

《文選·木華〈海賦〉》:“若乃霾曀潛銷,莫振莫竦。”

李善註:“竦,動也。”

唐權德輿《唐開州文編遠寄新賦累惠良藥聊書還答》詩:“風雨竦庭柯,端憂坐空堂。”

5.執;持。

《楚辭·九歌·少司命》:“竦長劍兮擁幼艾,蓀獨宜兮為民正。”

王逸註:“竦,執也。”

南朝宋鮑照《詠史》:“仕子彯華纓,遊客竦輕轡。”

6.通“悚”。恐懼;驚懼。

《詩·商頌·長髮》:“不震不動,不戁不竦。”

毛傳:“竦,懼也。”

《漢書·李廣傳》:“率三軍之心,同戰士之力,故怒形則千裏竦,威振則萬物伏;是以名聲暴於夷貉,威稜憺乎鄰國。”

顏師古註:“竦,驚也。”

7.通“聳”。往上跳。參見“竦身”。

8.通“慫”。勸戒。參見“竦戎”。

阅读:1419

●竦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