叉
叉字的筆畫:3畫;
I
chā
ㄔㄚ
〔《廣韻》楚佳切,平佳,初。〕
1.交錯;交叉。
唐柳宗元《同劉二十八院長寄澧州張使君》詩:“入郡腰恒折,逢人手盡叉。”
元無名氏《盆兒鬼》第一摺:“那太僕兩手忙叉。哎,你個老爺爺是救命的活菩薩。”參見“叉手”。
2.頭部有分杈,用來刺物取物的器具。
《文選·潘嶽〈西征賦〉》:“垂餌出入,挺叉來往。”
李善註:“叉,取魚叉也。”
宋蘇軾《答秦太虛書》:“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,斷為三十塊,掛屋梁上,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四九回:“弟兄兩個都使渾鐵點鋼叉,有一身驚人的武藝。”
3.刺;紮取。
《後漢書·楊政傳》:“旄頭又以戟叉政,傷胸,政猶不退。”
唐李群玉《仙明州口號》:“半浦夜歌聞盪槳,一星幽火照叉魚。”
明高啟《江村樂》詩之一:“荷浦張弓射鴨,柳塘持燭叉魚。”
4.用手或器具卡住向前或向外推。
元無名氏《飛刀對箭》第四摺:“本合該斬首,饒你項上一刀·則今日打為庶民,永不敘用,叉出轅門去。”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:“程金便一把叉住喉嚨,叉得手重,口又不得通氣,一霎嗚呼哀哉了。”
歐陽予倩《潘金蓮》第四幕:“那老虔婆舉手便打我,拿我叉出來。”
5.謂將手指分開安放(於腰間)。
老舍《四世同堂》十六:“大赤包聽見了,馬上把雙手叉在腰間,像一座‘怒’的刻像似的。”參見“叉腰”。
6.指插。
明湯顯祖《牡丹亭·勸農》:“竹籬茅舍酒旗兒叉,雨過炊煙一縷斜。”
方誌敏《可愛的中國》:“兩手叉在褲袋裏,臉上浮露一種毒惡的微笑。”
7.夜叉。
明無名氏《臨潼鬥寶》第一摺:“惱犯著惡叉神煞,沒揣的寶劍離匣。”
8.古時賭博,把幾文銅錢攤在掌心,向外簸出,落地後以銅錢正面朝上的多少定輸贏。全是正面的叫“叉”,輸。全是背面的叫“快”,贏。
9.玩(麻將)。
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二一回:“等他自己愛的是賭,時常邀幾個相好朋友到家叉麻雀。”
10.叉形符號,形狀是‘×’,一般用來標誌錯誤的或作廢的事物。
II
chá
ㄔㄚˊ
〔《廣韻》初牙切,平麻,初。〕
擋住;卡住。
元無名氏《博望燒屯》第二摺:“等他入的城來,著鹿角叉住巷口,當住城門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七回:“我們兩口兒也搶白了他幾句,待要出門,那大師傅就叉著門,不叫我們走。”
III
ch·
ㄔㄚˇ
〔《廣韻》初牙切,平麻,初。〕
分開成叉形。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九回:“苦於外路人兒,輕易不會上炕盤腿兒,隻叉著兩條腿兒坐在炕沿兒上在那裏奶。”
碧野《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》第二章:“‘你們還不是這個!’老漢把粗糙的拇指和食指叉成個‘八’字,加重地說,‘自家人!’”
IV
chà
ㄔㄚˋ
〔《廣韻》初牙切,平麻,初。〕
1.分岔。
宋蘇軾《縱筆》詩之二:“谿邊古路三叉口,獨立斜陽數過人。”如:劈叉。
2.使前進、談話的方向偏向另一邊。
郁達夫《病閑日記》:“一路上聽風看水,搖出白鵝潭,橫斜叉到了荔枝灣裏。”
《花城》1981年增刊第4期:“石魯男發現,急忙叉開道:‘太謝謝您啦,好媽媽。’”
3.模糊。
元王實甫《麗春堂》第一摺:“我本射著了。我這馬眼叉,走了箭也。”
元無名氏《盆兒鬼》第三摺:“[正末彈盆兒科雲]不好。有些聲叉,再換一個。”
臧懋循音釋:“叉,去聲。”按,“聲叉”即聲沙,不清脆。
V
chāi
ㄔㄞ
〔《廣韻》楚佳切,平佳,初。〕
同“釵”。
《釋名·釋首飾》:“爵叉,叉頭反上施爵也。”叉,一本作“釵”。
阅读:156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