昏蒙
(參見昏濛,昏矇)
亦作“昏瞢”。亦作“昏矇”。
1.昏暗;陰暗。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小翠》:“雲月昏蒙,不甚可辨。”
清葆光子《物妖誌·火》:“動則煨山嶽而燼原野,靜則燭幽暗而破昏蒙。”
管樺《第一課》:“在遮掩著野花的小河上……有昏蒙的塵霧在顫動。”
2.指東西看上去模糊,不明亮。
王西彥《古屋》第四部三:“鑲嵌在通往園子的門牖上的紅綠玻璃,也業已破損而昏蒙。”
3.愚昧;糊塗。
唐韓愈《獨孤申叔哀辭》:“眾萬之生,誰非天邪?明昭昏蒙,誰使然邪?”宋袁文《甕牖閑評》卷二:“若果解傾人城傾人國,武帝雖甚昏蒙,其敢求之也?”明劉基《題群龍圖》詩:“吹之呼龍出石谼,使我一見開昏瞢。”
王闓運《<八代文粹>序》:“共學適道,既洗於昏矇;博文約禮,詎窮於鑽仰也。”
郭沫若《塔·萬引》:“松野聽著他女人的這一席話……他昏蒙的腦筋頓時清醒了起來。”
4.指眼光昏花,矇矓。
明李東陽《和沈地官時暘遊城西朝天宮韻》:“壯懷益磊磈,陋目開昏蒙。”
曹禺《北京人》第一幕:“一對昏蒙無神的眼睛,時常流著淚水。”
阅读:105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