遺
簡體遺字的筆畫:12畫;繁體遺字筆畫:15畫。
(遺,遺)
I
yí
〡ˊ
〔《廣韻》以追切,平脂,以。〕
1.遺失;丟失。
《莊子·天地》:“黃帝遊乎赤水之北,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,還歸,遺其玄珠。”
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:“猶客之乘舟,中流遺其劍,遽契其舟桅,暮薄而求之,其不知物類亦甚矣。”
《警世通言·呂大郎還金完骨肉》:“一日早晨,行至陳留地方,偶然去坑廁出恭,見坑板上遺下個青布搭膊。”
《老殘遊記》第九回:“隻是儒教可惜失傳已久,漢儒拘守章句,反遺大旨。”
2.遺漏。
《荀子·王制》:“上收而養之,材而事之,官施而衣食之,兼覆無遺。”
金王若虛《新唐書辨中》:“鄠縣令崔發繫獄,遇赦不原。
張仲方訟之曰:‘鴻恩將布於天下,而不行禦前;霈澤始被於昆蟲,而獨遺崔發。’”清何綸錦《捕蝗謠》:“家科戶斂入囊橐,按籍徵收無一遺。”
冰心《晚晴集·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周總理》:“他把這篇關係到我們的黨和國家的百年大計的政府工作報告,一字不遺地從頭到尾朗讀了下去。”
3.指失物。
《荀子·正論》:“風俗之美,男女自不取於塗,而百姓羞拾遺。”
《後漢書·循吏傳·劉矩》:“其有路得遺,皆推尋其主。”
晉陸機《漢高祖功臣頌》:“拾代如遺,偃齊猶草。”
4.指散逸的典籍。
《漢書·武帝紀》:“其令禮官勸學,講議洽聞,舉遺興禮,以為天下先。”
顏師古註:“舉遺逸之文而興禮學。”
5.缺漏;失誤。
《呂氏春秋·重言》:“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,故言無遺者。”
高誘註:“遺,失也。”
《宋書·何偃傳》:“今雖廟算無遺,而士未精習。”
明余繼登《典故紀聞》卷三:“古人不虧小節,故能全大功;不遺細行,故能成大德。”
6.遺棄;捨棄。
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君子篤於親,則民興於仁;故舊不遺,則民不偷。”
三國魏曹植《求通親親表》:“未有義而後其君,仁而遺其親者也。”
唐皎然《苕溪草堂四十三韻》:“萬慮皆可遺,愛山情不易。”
清陳廷焯《白雨齋詞話》卷八:“讀古人詞貴取其精華,遺其糟粕。”
7.遺忘。
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鄭人有薪於野者,遇駭鹿,禦而擊之,斃之。恐人之見之也,遽而藏諸隍中,覆之以蕉,不勝其喜。俄而遺其所藏之處,遂以為夢焉。”
《莊子·大宗師》:“誌其肝膽,遺其耳目。”
成玄英疏:“既知形質虛假,無可欣愛,故能內則誌於臟腑,外則忘其根竅故也。”
南朝宋謝靈運《擬魏太子“鄴中集”詩·陳琳》:“愛客不告疲,飲讌遺景刻。”
清劉獻廷《廣陽雜記》卷三:“我向聞其人,而遺其人之名,先生猶憶得否?”
8.遺留。
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臣聞聖王公之先封者,遺後之人法,使無陷於惡。”
《史記·孝文本紀》:“太僕見馬遺財足,餘皆以給傳置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遺猶留也。”
9.剩餘,未盡。
《詩·大雅·雲漢》:“周餘黎民,靡有孑遺。”
孔穎達疏:“無有孑遺,乃是悉盡之言。”
10.指前代遺留的風氣、風格等。
明王世貞《藝苑卮言》卷四:“盧、駱、王、楊,號稱四傑,詞旨華靡,固沿陳隋之遺,翩翩意象,老境超然勝之。”
11.離開,脫離。參見“遺世”。
12.墮,落下;下垂。
唐王昌齡《留別武陵袁丞》詩:“桃花遺古岸,金澗流春水。”
明劉基《青羅山房歌寄宋景濂》:“憶昔四女下天來,遺鬟墮鬄根龐鴻。”參見“遺泣”。
13.專指死人留下的。
丁玲《夢珂》一:“但不幸的事,還毫不容情接踵的逼來,第二年他妻子便在難產中遺下一個女孩死了。”參見“遺孤”、“遺囑”。
14.指帝王臨終遺命。
《三國誌·吳誌·張昭顧雍等傳論》:“張昭受遺輔佐,功勳克舉。”
《宋書·謝晦傳》:“及聖體不預,穆蔔無吉,召臣等四人,同升禦床,顧命領遺,委以家國。”
明沈德符《野獲編·內閣三·閣部重輕》:“迨今上沖年,張江陵以受遺當阿衡之任。”
15.謂排泄大小便或精液。
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先是,朔嘗醉入殿中,小遺殿上,劾不敬。”
清李漁《閑情偶寄·居室·房舍》:“至於溺之為數,一日不知凡幾,若不擇地而遺,則淨土皆成糞壤。”
清王士禛《香祖筆記》卷一:“金剛鑽形如鼠糞,色青黑如鐵石,產西域諸國,在鷙鳥海東青所遺糞中。”如:夢遺。參見“遺矢”。
16.指便溺。
唐張鷟《朝野僉載》卷四:“周右拾遺李良弼自矜脣頰,好談玄理,請使北蕃說骨篤祿。
匈奴以木盤盛糞飼之,臨以白刃。
弼懼,食一盤並盡,乃放還。人譏之曰:‘李拾遺,能拾突厥之遺。’”易宗夔《新世說·捷悟》:“俄見犬自廁出,因思向食犬食,必雜遺其中。”
17.廢止。
《呂氏春秋·情欲》:“荊莊王好周遊田獵,馳騁弋射,歡樂無遺。”
高誘註:“遺,廢。”
II
wèi
ㄨㄟˋ
〔《廣韻》以醉切,去至,以。〕
1.給予;饋贈。
《書·大誥》:“寧王遺我大寶龜,紹天明即命。”
宋蘇軾《論高麗買書利害劄子》:“高麗所得賜予,若不分遺契丹,則契丹安肯聽其來貢。”
毛澤東《念奴嬌·崑侖》詞:“一截遺歐,一截贈美,一截還東國,太平世界,寰球同此涼熱。”
2.送交。
《詩·豳風·鴟鴞序》:“成王未知周公之誌,公乃為詩以遺王。”
《西京雜記》卷一:“趙飛鷰為皇後,其女弟在昭陽殿遺飛鷰書。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三三回:“表然其言,先遺人以書遺譚。”
3.交付。
《詩·邶風·北門》:“王事敦我,政事一埤遺我。”
毛傳:“遺,加也。”
4.送行。
《商君書·畫策》:“強國之民,父遺其子,兄遺其弟,妻遺其夫。皆曰:‘不得,無返!’”朱師轍解詁:“《廣雅》:遺,送也。”
5.通“匱”。匱乏。
《老子》:“眾人皆有餘,而我獨若遺。”
高亨正詁引奚侗曰:“遺借作匱,不足之意。
《禮記·祭義》:‘而窮老不遺。’《釋文》:‘遺本作匱’是其證。”
6.通“逶”。參見“遺蛇”、“遺遺”。
III
suí
ㄙㄨㄟˊ
〔《集韻》旬為切,平支,邪。〕
通“隨”。
謙虛,順從。
《詩·小雅·角弓》:“莫肯下遺,式居婁驕。”
鄭玄箋:“遺讀曰隨。”
高亨註:“按隨,順從也。‘莫肯下遺’,言不肯謙下以從也。”
阅读:198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