惟
惟字的筆畫:11畫;
I
wéi
ㄨㄟˊ
〔《廣韻》以追切,平脂,以。〕
1.思考;思念。
《詩·大雅·生民》:“載謀載惟,取蕭祭脂。”
鄭玄箋:“惟,思也。”
三國魏曹操《請追贈郭嘉封邑表》:“念功惟績,恩隆後嗣。”
宋蘇軾《與王慶源書》之二:“人生悲樂過眼如夢幻,不足追惟,以時自娛為上策也。”
清方苞《書樂書序後》:“佚而不思其終,安而不惟其始。”
2.有。
《書·酒誥》:“我聞亦惟曰:在今後嗣王,酣,身厥命。”
《禮記·緇衣》:“自周有終,相亦惟終。”
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:“召伯相宅,蔔惟洛食。”
薛綜註:“惟,有也。”
明袁宏道《〈八識略驗〉敘》:“性一而已,相惟百千。”
3.為;是。
《書·禹貢》:“厥土惟白壤,厥賦惟上上,錯,厥田惟中中。”
晉陶潛《自祭文》:“歲惟丁卯,律中無射。”
唐柳宗元《罵屍蟲文》:“世皆禍之,則惟汝類。”
清唐甄《潛書·遠諫》:“君惟有道,雖恒才常法,可以為治;君惟不道,雖有大賢良法,亦以成亂。”
4.聽從;隨從。
《晏子春秋·諫上五》:“寡人請奉齊國之粟米財貨,委之百姓,多寡輕重,惟夫子之令。”
唐韓愈《送李願歸盤谷序》:“起居無時,惟適之安。”
5.願,希望。
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此丹之上願,而不知所委命,惟荊卿留意焉。”
《新唐書·苗晉卿傳》:“惟陛下順變以幸萬國。”
《英烈傳》第三九回:“若草庵見毀一節,成功之後,萬惟留心。”
6.副詞。相當於“隻有”、“隻是”。也作“唯”、“維”。
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謂顏淵曰:‘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惟我與爾有是夫!’”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論說》:“逮江左群談,惟玄是務。”
宋蘇軾《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》詩:“洞簫聲斷月明中,惟憂月落酒杯空。”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罵筵》:“老師相是不喜奉承的,晚生惟有心悅誠服而已。”
毛澤東《中共中央關於西藏工作方針的指示》:“我們惟靠兩條基本政策,爭取群眾,使自己立於不敗。”
7.連詞。也作“唯”、“維”。表示並列關係。相當於“與”、“和”。
《書·禹貢》:“齒、革、羽、毛惟木。”
宋嶽飛《奏申虔州賊首奏》:“山寨賊首羅誠等二百餘人,見拘管在寨未審,令臣一面處置,惟復申解朝廷,伏望聖慈速賜指揮,以憑遵稟施行。”
8.連詞。也作“唯”、“維”。表示順承關係。相當於“則”。
《書·呂刑》:“德威惟畏,德明惟明。”
孔傳:“增修其德行威,則民畏服;明賢則德明。”
9.連詞。也作“唯”、“維”。表示讓步關係。相當於“即使”、“雖然”。
《易·屯》:“即鹿無虞,惟入於林中,君子幾不如舍,往吝。”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﹝韓信﹞曰:‘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?’漢王默然良久,曰:‘不如也。’信再拜賀曰:‘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。’”
10.介詞。也作“唯”、“維”。相當於“以”、“由於”。
《書·盤庚中》:“亦惟女故,以丕從厥誌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清水》:“惟其才也,釋而用之。”
宋曾鞏《相制三》:“不惟其文惟其實,不惟其位惟其人。”
清趙翼《甌北詩話·查初白詩》:“正惟作詩之多,則其中甘苦曲折無不經歷。”
11.助詞。也作“唯”、“維”。用於句首。
《書·洪範》:“惟十有三祀,王訪於箕子。”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惟士無田,則亦不祭。”
趙岐註:“惟,辭也。”
《文選·郭璞〈江賦〉》:“惟岷山之導江,初發源乎濫觴。”
李善註:“惟,發語之辭也。”
12.助詞。也作“唯”、“維”。用於句中以調整音節。
《書·召誥》:“無疆惟休,亦無疆惟恤。”
晉潘嶽《為賈謐作贈陸機》詩:“廊廟惟清,俊乂是延。”
13.水名。通“濰”。
《漢書·地理誌上》:“惟甾其道。”
顏師古註:“惟甾二水名……惟字今作濰。”
14.通“帷”。
《呂氏春秋·慎行》:“及饗日,惟門左右而置甲兵焉。”
畢沅註:“《左傳·昭二十七年》作‘帷諸門左’。
梁仲子雲:‘惟、帷形聲俱相近,古多通借。’”
15.姓。
宋有惟官方,南安知縣。見《續通誌·氏族六》。
II
wěi
ㄨㄟˇ
見“惟惟”。
阅读:213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