衲
衲字的筆畫:9畫;
nà
ㄋㄚˋ
〔《廣韻》奴答切,入合,泥。〕
1.補;縫綴。
《廣雅·釋詁四》:“繕、緻、衲……補也。”
王念孫疏證:“衲者,《釋言》雲:‘紩,納也。’納與衲通,亦作內,今俗語猶謂破布相連處為衲頭。”
宋陸遊《懷昔》詩:“朝冠掛了方無事,卻愛山僧百衲衣。”
周立波《暴風驟雨》第二部二三:“她坐在炕桌邊上,一面衲鞋底,一面嘮家常。”
2.引申為拼湊而成。
《太平廣記》卷二○三引唐李綽《尚書故實·李勉》:“唐汧公李勉好雅琴,嘗取桐梓之精者,雜綴為之,謂之百衲琴。”如:百衲本二十四史。
3.僧衣。因其常用許多碎布拼綴而成,故稱。
唐白居易《贈僧·自遠禪師》詩:“自出家來長自在,緣身一衲一繩床。”
元馬祖常《天慶寺納涼聯句》:“飯盂給香積,袈衲褫華纓。”
劉半農《遊香山紀事》詩:“穨唐一老僧,當窗縫破衲。”
4.泛指補綴過的衣服。
宋葉夢得《避暑錄話》卷上:“道途之役,正晝烈日,衣以厚衲,挽車負擔,馳騁不停,竟亦無他,但心所安爾。”
清王韜《淞濱瑣話·金玉蟾》:“姬出舊衲,破以小刀,破絮中所裹,粒粒皆明珠也。”
5.僧徒的自稱或代稱。
唐戴叔倫《題橫山寺》詩:“老衲供茶碗,斜陽送客舟。”
元成廷珪《春日遊上方寺》詩:“田翁入郭買春酒,野衲下堂留午齋。”
蘇曼殊《與高天梅書》:“衲行腳南荒,藥爐為伍,不覺逾歲。”
6.通“納”。參見“衲衲”。
阅读:122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