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內

簡體內字的筆畫:4畫;繁體內字筆畫:4畫。

(內,內)

I

ㄋㄚˋ

1.裡面,裡頭。與“外”相對。

《左傳·定公八年》:“公斂處父帥成人自上東門入,與陽氏戰於南門之內。”

《警世通言·杜十娘怒沈百寶箱》:“十娘取鑰開鎖,內皆抽替小箱。”

茅盾《子夜》十七:“至於益中公司,我們局內人倒一點不擔心。”

2.指使向內、向裡。

《儀禮·鄉飲酒》:“工四人,二瑟,瑟先,相者二人,皆左向瑟,後首,挎越,內弦,右手相。”

鄭玄註:“內弦,側擔之者。”

賈公彥疏:“以左於外側,擔之使弦向內也。”

《舊唐書·太宗紀上》:“﹝貞觀二年﹞二月丙戌,靺鞨內屬。”

3.室,內室。

《詩·唐風·山有樞》:“子有廷內,弗灑弗埽。”

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先為築室,家有一堂二內。”

顏師古註引張晏曰:“二內,二房也。”

4.指居屋的正室。

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是故君子非有大故,不宿於外;非致齊也,非疾也,不晝夜居於內。”

鄭玄註:“內,正寢之中。”

5.帝王所居之處;皇宮。

《逸周書·克殷》:“商辛奔內,登於鹿臺之上,屏遮而自燔於火。”

前蜀韋莊《延興門外作》詩:“綠奔穿內水,紅落過牆花。”

6.指朝廷。

《史記·汲鄭列傳》:“以數切諫,不得久留內,遷為東海太守。”

《後漢書·陳忠傳》:“延光三年,拜司隸校尉。糾正中官外戚賓客,近倖憚之,不欲忠在內。明年,出為江夏太守。”

7.宮門或閨門以內的人和事。

《周禮·天官·宮正》:“辨外內而時禁。”

鄭玄註引鄭司農曰:“分別外人內人,禁其非時出入。”

孫詒讓正義:“禁之者,宮內之人,非時不得出;宮外之人,非時不得入也。”

《禮記·內則》:“男不言內,女不言外。”

孫希旦集解:“內謂內事,外謂外事。在內言內,在外言外,各治其事,而不得相預也。”

8.指家務。

《漢書·杜欽傳》:“必鄉舉求窈窕,不問華色,所以助德理內也。”

9.婦女;女色。

《禮記·內則》:“外內不共井,不共湢浴,不通寢席。”

孔穎達疏:“此經論男子女子殊別之宜。”

《南史·曹景宗傳》:“景宗好內,妓妾至數百,窮極錦繡。”

10.古代泛稱妻妾。後專稱妻。

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齊慶封好田而耆酒,與慶捨政,則以其內實遷於盧蒲嫳氏,易內而飲酒。”

杜預註:“內實,寶物妻妾也,移而居嫳家。”

楊伯峻註:“內,妻妾也。”

南唐劉崇遠《金華子雜編》卷上:“晦辭自飲筵散,不及換衣,便步歸舟中,以告其內。”

《古今小說·木綿庵鄭虎臣報冤》:“原來唐氏為人妒悍,賈涉平昔有箇懼內的毛病。”

11.稱妻家的親屬。參見“內兄”、“內侄”。

12.內心。

《易·坤》:“君子敬以直內,義以方外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內,謂心也。”

《三國誌·蜀誌·諸葛亮傳》:“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,而內懷猶豫之計,事急而不斷,禍至無日矣!”

《新五代史·前蜀世家·王建》:“唐襲本以舞僮見幸於建,宗佶尤易之,後為樞密使,猶名呼襲,襲雖內恨,而外奉宗佶愈謹。”

《老子》:“上仁為之而無以為,上義為之而有以為”清魏源本義:“夫仁義發於內,而為之猶偽,況務外飾而可久乎?”

13.指內臟。

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:“人大怒破陰,大喜墜陽,大憂內崩,大怖生狂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一回:“隻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,故甚至五內鬱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。”

14.親近。

《禮記·大學》:“德者本也,財者末也,外本內末,爭民施奪,是故財聚則民散,財散則民聚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外,疏也,內,親也……君若親財而疏德,則爭利之人皆施劫奪之情也。”

宋李綱《與呂相公書》:“振起中興之功,當以明功罪、別邪正、內君子、外小人為先。”

15.謂不形於外;暗地裡。

《文子·自然》:“老子曰:天地之道,以德為主,道為之命,物以自正,至微甚內,不以事貴。”

《三國誌·魏誌·杜畿傳》:“太祖既定河北,而高幹舉並州反。時河東太守王邑被徵,河東人衛固範先外以請邑為名,而內實與幹通謀。”

16.指正道。佛教徒稱佛門之內的為內,佛門之外的為外。

《二教論·歸宗顯本》:“故救形之教,教稱為外;濟神之典,典號為內……釋教為內,儒教為外。”

宋曾鞏《〈梁書〉目錄序》:“自先王之道不明,百家並起,佛最晚出,為中國之患……蓋佛之徒,自以謂吾之所得者內,而世之論佛者皆外也,故不可絀。”

17.返,回頭。參見“內顧”。

18.戈戟刃下接柄之處。

《周禮·考工記·冶氏》:“戈廣二寸,內倍之,胡三之,援四之……長內則折前,短內則不疾。”

鄭玄註:“內謂胡以內接柲者也,長四寸。”

賈公彥疏:“內倍之者,據胡下柄入處之長……雲內謂胡以內接柲者,即柄也。”

19.退。

《墨子·親士》:“君子進不敗其誌,內究其情。”

20.猶中。指五行方位的中央。參見“內色”。

II

nèi

ㄋㄟˋ

1.“納”的古字。使進入;放入。

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思天下之民,匹夫匹婦,有不被堯舜之澤者,若己推而內之溝中。”

漢王符《潛夫論·德化》:“是故凡立法者,非以司民短而誅過誤,乃以防姦惡而救禍敗,檢淫邪而內正道爾。”

汪繼培箋:“內,讀為納。”

《新唐書·蔣儼傳》:“為莫離支所囚,以兵脅之,不屈,內窟室中。”

2.“納”的古字。接納;容納;釆納。

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季孫之母死,哀公弔焉;曾子與子貢弔焉,閽人為君在,弗內也。”

《文子·上德》:“海內其所出,故能大。”

《新唐書·蘇世長韋雲起等傳贊》:“始唐有天下,懲刈隋敝,敷內讜言。”

3.“納”的古字。迎娶。

《漢書·陳平傳》:“為平貧,乃假貸幣以贈,予酒肉之資以內婦。”

4.“納”的古字。交納;進獻。
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百姓內粟千石,拜爵一級。”

《漢書·王商傳》:“及商以閨門事見考,自知為鳳所中,惶怖,更欲內女為援。”

5.“納”的古字。收藏。

宋無名氏《儒林公議》卷上:“監庫舊有五臣註《文選》鏤板,奭建白內於三館。”

6.“納”的古字。補綴,彌補縫隙。

《漢書·路溫舒傳》:“上奏畏卻,則鍛練而周內之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漢書九》:“內讀為納。納者,補也。周,密也。此承上‘上奏畏卻’而言,謂密補其奏中之罅隙……‘鍛練而周內之’,謂鍛練其文而周納其隙。”

7.通“肭”。肥。

《楚辭·大招》:“內鶬鴿鵠,味豺羹隻。”

王逸註:“內,一作‘肭’。”

朱熹集註:“內,與肭同,肥也。”

8.通“訥”。木訥,不善言辭。

《楚辭·九章·懷沙》:“文質疏內兮,眾不知余之異采。”

朱熹集註:“內,木訥也。”

III

ruì

ㄖㄨㄟˋ

1.通“汭”。河流彎曲處或會合處。

《漢書·溝洫誌》:“及盟津、雒內,至於大伾。”

顏師古註:“內讀曰汭。”按,《書·禹貢》:“涇屬渭汭”陸德明釋文:“汭,本又作內,同,如銳反。

馬雲:‘入也。’”

2.通“枘”。榫頭。

《周禮·考工記·輪人》:“三材既具,巧者和之”漢鄭玄註:“調其鑿內而合之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內,如銳反,依字作枘。”

阅读:4025

●內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