懍然
(懍然,懍然)
1.危懼貌;戒懼貌。
《荀子·議兵》:“紂刳比幹,囚箕子,為炮烙刑;殺戮無時,臣下懍然莫必其命。”
楊倞註:“懍然,悚栗之貌。”
《陳書·儒林傳·張譏》:“吾每登座,見張譏在席,使人懍然。”
宋葉適《廬州錢公墓誌銘》:“朕思之懍然,太子宜常在念。”
葉聖陶《義兒》:“重重地訓斥他一頓,使他沒搬進學校就覺得懍然。”
2.嚴正貌。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輕詆》:“桓公懍然作色……四坐既駭,袁亦失色。”
北周庾信《哀江南賦》:“鎮北之負譽矜前,風飆懍然。”
《清史稿·禮誌三》:“關帝力扶炎漢,誌節懍然。”
楊沫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四章:“她咬著嘴唇,懍然地瞪視著這些人。”
阅读:106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