厭
簡體厭字的筆畫:6畫;繁體厭字筆畫:14畫。
(厭,厭)
I
yā
〡ㄚ
〔《廣韻》於葉切,入葉,影。〕
〔《集韻》乙甲切,入狎,影。〕
亦作“猒”。
1.一物壓在另一物上。
《禮記·深衣》:“帶,下毋厭髀,上毋厭脅,當無骨者。”
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厭目而視者,視一以為兩。”
楊倞註:“厭,指按也。”
晉潘嶽《笙賦》:“泄之反謐,厭焉乃揚。”
《敦煌變文集·伍子胥變文》:“西軍大敗,遍野橫屍,幹戈不得施張,人人重重相厭。”
元耶律楚材《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》:“川谷流腥血,郊原厭積屍。”
2.指被壓。
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棟折榱崩,僑將厭焉。”
3.指被壓死。
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死而不弔者三:畏、厭、溺。”
孔穎達疏:“厭謂行止危險之下,為崩墜所厭殺也。”
漢王充《論衡·偶會》:“或客死千裏之外,兵燒厭溺,氣不相犯,相賊如何?”清王夫之《張子正蒙註·王禘篇》:“厭,木石厭死。”
4.覆壓。
《漢書·五行誌下》:“惠帝二年正月,地震隴西,厭四百餘家。”
5.壓制;抑制。
《漢書·馮奉世傳》:“奉世圖難忘死,信命殊俗,威功白著,為世使表,獨抑厭而不揚,非聖主所以塞疑厲節之意也。”
《漢書·翼豐傳》:“臣願陛下徙都於成周……東厭諸侯之權,西遠羌胡之難。”
6.以迷信的方法,鎮服或驅避可能出現的災禍,或致災禍於人。
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秦始皇帝常曰:‘東南有天子氣’,於是因東遊以厭之。”
《北史·後妃傳上·孝文幽皇後》:“此後後漸憂懼,與母常氏求托女巫,禱厭孝文疾不起。”
宋洪邁《夷堅丁誌·武真人》:“陳詣樓設醮厭之,火起壁間,倉卒奔下,火亦止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八:“﹝賊﹞圍攻新城,城上銃砲擊之不能中,乃裸婦女血雞犬厭之。”
周作人《故鄉的野菜》:“因諺有三月三螞蟻上竈山之語,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竈陘上,以厭蟲蟻。”
7.鎮壓。
《新唐書·劉悟傳》:“朱克融亂,議者假威名以厭其亂,移守廬龍。”
8.堵塞。
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厭其源,開其瀆,江河可竭。”
楊倞註:“厭,塞也。音一涉反。”
9.迫近。
《周禮·春官·巾車》:“厭翟,勒面繢總。”
鄭玄註:“厭翟,次其羽使相迫也。”
《左傳·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有自晉師告寅者,將為輕車千乘,以厭齊師之門。”
10.著;佩帶。
漢東方朔《七諫·自悲》:“厭白玉以為面兮,懷琬琰以為心。”
11.壓降;降低。
《儀禮·喪服禮》:“先君餘尊之所厭,不得過大功也。”
鄭玄註:“舊讀昆弟在下,其於厭降之義。”
《資治通鑒·晉哀帝興寧元年》:“帝欲為太妃服三年,僕射江彪啟:‘於禮,應服緦麻。’又欲降服期,彪曰:‘厭屈私情,所以上嚴祖考。’乃服緦麻。”
宋曾鞏《為人後議》:“於其所生,實己親也,而降服齊衰期,不得與其祭,是以禮厭之也。”
清梅伯言《陸母林孺人像贊》:“父在母厭尊,今無厭尊,唐以後未有非之者也。”參見“厭降”。
12.收縮。
《隋書·天文誌上》:“日無小大,而所存者有伸厭。厭而形小,伸而體大,蓋其理也。”
13.承當。
《漢書·周勃傳》:“君既誅諸呂,立代王,威震天下,而君受厚賞處尊位以厭之,則禍及身矣。”
顏師古註:“厭謂當之也。”
晉陸機《豪士賦序》:“名編兇頑之條,身厭荼毒之痛,豈不謬哉。”
II
yàn
〡ㄢˋ
〔《廣韻》於豔切,去豔,影。〕
亦作“猒”。
1.嫌棄;憎惡;厭煩。
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夫子時然後言,人不厭其言;樂然後笑,人不厭其笑;義然後取,個不厭其取。”
《北史·周紀上》:“天厭我魏邦,垂變以告,惟爾罔弗知。”
宋沈作哲《寓簡》卷十:“近世厭常反古,專尚奇麗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五七回:“薛姨媽道:‘你不厭我,就認了。’”曹禺《雷雨》第一幕:“這兒我住厭了。”
2.吃飽,飽足。
《老子》:“帶利劍,厭飲食,財貨有餘,是謂盜竽。”
《漢書·鮑宣傳》:“今貧民菜食不厭,衣又穿空,父子夫婦不能相保,誠可為酸鼻。”
顏師古註:“厭,飽足也。”
《新唐書·高適傳》:“渾、隴武士飯糲米曰不厭,而責死戰,其敗固宜。”
元劉壎《隱居通議·詩歌四》:“平生眼底厭糠秕,自對春風樂沂水。”
3.謂飽嘗,充分經受。
宋陸遊《三山杜門作歌》:“我生學步逢喪亂,家在中原厭奔竄。”
4.滿足。
《左傳·僖公三十年》:“夫晉何厭之有!既東封鄭,又欲肆其西封。”
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今秦有貪利之心,而欲不可足也。非盡天下之地,臣海內之王者,其意不厭。”
《新唐書·周墀傳》:“墀言:‘天下大鎮如並、汴者纔幾,宰之求何可厭!’”宋曾鞏《寶月大師塔銘》:“而鄉邑之人,至於羈旅遊客,其歸之者,無不厭其意。”
明高啟《與詩客七人會飲余司馬園亭》詩:“亂離歡易失,無厭數相過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雨錢》:“﹝翁﹞乃顧語秀才:‘頗厭君意否?’曰:‘足矣。’”
5.合(心);心服。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帥象禹之功,度之於軌儀,莫非嘉績,克厭帝心。”
韋昭註:“厭,合也。”
《漢書·景帝紀》:“諸獄疑,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,輒讞之。”
顏師古註:“厭,服也。音一贍反。”
《後漢書·侯霸傳》:“歆(韓歆)素有重名,死非其罪,眾多不厭。”
《新唐書·突厥傳下》:“而步真遂自為咄陸葉護,眾不厭,去之。”
6.指使人心服。
宋司馬光《賀部員外郎司馬府君墓誌銘》:“斷獄必求厭人心,摧抑彊猾,扶衛愚弱。”
清納蘭性德《淥水亭雜識》卷二:“漢高帝素恨雍齒,比沙中偶語,張良勸帝封之,以厭眾心,偶語果息。”
7.合適;合宜。參見“厭宜”。
8.充滿;遍布。
南朝宋鮑照《代少年時至衰老行》:“好酒多芳氣,餚味厭時新。”
宋辛棄疾《西江月·和楊民瞻賦丹桂韻》詞:“宮粉厭塗嬌額,濃粧要壓秋花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十二:“九邊枕鋒鏑,原野厭膏血。”
9.熟練;精通。
清冒襄《影梅庵憶語》卷二:“剪綵織字,縷金迴文,各厭其技,針神針絕,前無古人已。”
10.美盛貌。
《詩·周頌·載芟》:“驛驛其達,有厭其傑。”
毛傳:“有厭其傑,言傑苗厭然特美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厭者,苗長茂盛之貌。”
高亨註:“厭,美好貌。”
III
y·n
〡ㄢˇ
〔《廣韻》於琰切,上琰,影。〕
1.“魘”的古字。惡夢。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假譎》:“虨乃詐厭,良久不悟,聲氣轉急。”
2.“黶”的古字。掩蔽;掩藏。
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齊師圍成,成人伐齊師之飲馬於淄者,曰將以厭眾。”
杜預註:“以厭眾心,不欲使知已降也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厭,於冉反。”
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其厭也如緘,以言其老洫也。”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深察名號》:“是以陰之行不得幹春夏,而月之魄常厭於日光。”
3.通“奄”。忽然。參見“厭的”。
IV
yān
〡ㄢ
〔《集韻》於鹽切,平鹽,影。〕
亦作“猒”。亦作“懨”。
1.安然。
《荀子·王霸》:“然而厭焉有千歲之國,何也?”參見“厭然”。
2.和悅。參見“厭然”。
3.微弱;不振。
清吳偉業《林屋洞》詩:“松炬厭明滅,乳竇驚青紅。”參見“厭厭”。
4.疲倦;困倦。
宋曾慥《類說·修真秘訣》:“立不至疲,臥不至厭。”
元無名氏《泣江舟》第一摺:“暈的呵眉黛顰,厭的呵神思昏。”
V
yì
〡ˋ
〔《集韻》乙及切,入緝,影。〕
1.長揖。
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賓厭介入門左,介厭眾賓入。”
鄭玄註:“推手曰揖,引手曰厭,今文皆作揖。”
賈公彥疏:“引手曰厭者,厭字或作揖字者,古字義亦通也……以手向身引之。”
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賓厭眾賓,眾賓皆門左。”
2.見“厭浥”。
阅读:162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