啞
簡體啞字的筆畫:9畫;繁體啞字筆畫:11畫。
(啞,啞)
I
è
ㄜˋ
〔《廣韻》烏格切,入陌,影。〕
〔《廣韻》於革切,入麥,影。〕
笑聲。參見“啞啞”、“啞然”。
II
y·
〡ㄚˇ
〔《廣韻》烏下切,上馬,影。〕
1.由於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說話;發音困難,聲音低沈而不圓潤。
《戰國策·趙策一》:“豫讓……又吞炭為啞,變其音。”
元劉壎《隱居通議·鬼神》:“病啞三日,而後能言。”
明李夢陽《豆莝行》:“旌竿凍折鼙鼓啞,浙軍楚軍袖手坐。”
太平天國洪仁玕《資政新篇》:“其邦之跛盲聾啞鰥寡孤獨,各有書院教習各技。”
孔厥《新兒女英雄續傳》第三章:“電話!我嗓子都喊啞了!見娘的鬼,哪裏打得通!”
2.不說話;沒有聲音。參見“啞酒”、“啞劇”。
3.指物體發出的聲音沈悶,不響聲。參見“啞板”。
4.指舊體詩中聲韻低沈或韻腳多用冷僻字。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五:“曾每曰:‘公受之詩雖工,恨啞耳。’”宋王應麟《困學紀聞·評詩》:“李虛己初與曾致堯倡酬,致堯謂曰:‘子之詩雖工,而音韻猶啞。’”參見“啞韻”。
5.謂色彩暗淡,不明亮。
明宋應星《天工開物·治銅》:“凡銅經錘之後,色成啞白,受鎈復現黃光。”
6.謂使色彩暗淡,不明亮。
宋蘇軾《格物粗談·偶記》:“茨菇乳香能啞銅。”
7.比喻隱晦難明。參見“啞謎”。
8.蒙騙。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五:“不道是啞你,你喚做是實誌。”
淩景埏校註:“啞,哄騙。”
III
yā
〡ㄚ
〔《廣韻》衣嫁切,去禡,影。〕
〔《集韻》於加切,平麻,影。〕
1.嘆詞。表示驚嘆。
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師曠曰:‘啞!是非君人者之言也!’”陳奇猷集釋引舊註:“歎息之聲。”
2.助詞。同“呀”。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四:“慚愧啞,僧院已聞鴉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二一回:“行者道:‘……你放心莫哭,我去啞。’”
3.象聲詞。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一:“傾心地正說到投機處,聽啞的門開,瞬目覷,見箇女孩兒深深地道萬福。”
阅读:126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