晤
晤字的筆畫:11畫;
wù
ㄨˋ
〔《廣韻》五故切,去暮,疑。〕
1.對,面對;對答。
南朝梁元帝《關山月》詩:“夜長無與晤,衣單誰為裁。”
宋王安石《步月》詩:“惜哉此佳景,獨賞無與晤。”
太平天國李秀成《致征北主將張洛行書》:“緣兄與弟迢迢相隔,未克聚首一堂,共晤兵機,誠令兄有‘渭北江天’之感。”參見“晤歌”。
2.見面;會見。
唐韓愈《翫月喜張十八員外以王六秘書至》詩:“君來晤我時,風露渺無涯。”
清和邦額《夜譚隨錄·碧碧》:“約三更,女披衣起,曰:‘今夕與人約,須踐之,翊日重晤。’”
3.通“寤”。醒,覺悟。
《說文·日部》:“《詩》曰:‘晤辟有摽。’”段玉裁註:“《邶風》文,今《詩》作‘寤’。此篇雲‘耿耿不寐’,雲‘我心匪石’,雲‘如匪澣衣’,則當作‘寤’,訓覺。晤,其假借之字也。”
唐孟郊《壽安西渡奉別鄭相公》詩:“病深理方晤,悔至心自燒。”
4.聰明;明白。
唐李儼《道因法師碑》:“識韻恬爽,聰晤絕群。”
《新唐書·循吏傳·李至遠》:“少秀晤,能治《尚書》、《左氏春秋》。”
《宋史·真宗紀贊》:“真宗英晤之主。”
阅读:123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