苴
苴字的筆畫:8畫;
I
jū
ㄐㄩ
〔《廣韻》子魚切,平魚,精。〕
〔《廣韻》七余切,平魚,清。〕
〔《廣韻》子與切,上語,精。〕
1.鞋中草墊。亦泛指襯墊。
《儀禮·士虞禮》:“苴刌茅,長五寸束之,實於篚。”
鄭玄註:“苴,猶藉也。”
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履雖鮮不加於枕,冠雖敝不以苴履。”
顏師古註:“苴者,履中之藉也。”
2.麻子。
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:“九月叔苴,采荼薪樗。”
毛傳:“叔,拾也;苴,麻子也。”
3.指結子的大麻。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種麻》:“崔寔曰:‘二三月,可種苴麻。’”原註:“麻之有實者為苴。”
4.補;填塞。
漢劉向《新序·刺奢》:“今民衣弊不補,履決不苴。”
唐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補苴罅漏,張皇幽眇。”
5.包裹。
《禮記·內則》:“編萑以苴之。”
鄭玄註:“苴,苞裹也。”
《禮記·少儀》:“苞苴。”
鄭玄註:“苞苴,謂編束萑葦以裹魚肉也。”
6.粗劣;粗惡。
《管子·霸言》:“夫上狹而下苴,國小而都大者弒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管子五》:“苴與粗同。”
7.通“菹”。生草的沼澤。
8.姓。
《漢書·貨殖傳》有平陵苴氏。
II
zh·
ㄓㄚˇ
〔《集韻》側下切,上馬,莊。〕
1.腐土;糟粕。
《莊子·讓王》:“道之真以治身,其緒餘以為國家,其土苴以治天下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司馬雲:土苴,如糞草也。
李雲:土苴,糟魄也。”
章炳麟《新方言·釋器》:“李頤雲:‘土苴,糟魄也。’苴,亦借沮為之。
《說文》:‘揟,取水沮也。’今人謂糟滓為苴,作側加反。俗字作‘渣’,乃沮之形變也。”
2.通“柤”。木名。
III
chá
ㄔㄚˊ
〔《廣韻》鉏加切,平麻,崇。〕
浮草;枯草。
《詩·大雅·召旻》:“草不潰茂,如彼棲苴。”
毛傳:“苴,水中浮草也。”
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》:“鳥獸鳴以號群兮,草苴比而不芳。”
王逸註:“生曰草,枯曰苴。”
IV
zū
ㄗㄨ
〔《集韻》臻魚切,平魚,莊。〕
通“葅”。
見“苴稭”。
V
bāo
ㄅㄠ
〔《集韻》班交切,平爻,幫。〕
古民族名。
巴人的一支。
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:“苴蜀相攻擊,各來告急於秦。”
裴駰集解引徐廣曰:“譙周曰益州天苴,讀為‘包黎’之‘包’,音與‘巴’相近,以為今之巴郡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苴,音巴。謂巴蜀之夷自相攻擊也。”按,包、巴雙聲,二字通假。
VI
xié
ㄒ〡ㄝˊ
〔《集韻》徐嗟切,平麻,邪。〕
羊苴咩城,又名苴咩城。古城名。故址在今雲南大理。
唐代南詔國徙都於此,始建城。參閱《嘉慶一統誌·雲南·大理府》。
阅读:151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