優柔

ok8.org > 詞典 > 優柔

(優柔,優柔)

1.寬和溫厚。
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布憲施舍於百姓,故謂之嬴亂,所以優柔容民。”

南朝宋鮑照《河清頌》:“儒訓優柔,武節焱鷙。”

清周亮工《書影》卷七:“而責己重以周,待人輕以約,優柔諄切,怨而不怒,憂而不敢疏也。”

2.引申為體恤,寬厚待人。

唐劉禹錫《復荊門縣記》:“昔室於墟,風搖雨濡。自公優柔,郛閈盈兮。”

3.寬舒,從容。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書記》:“言以散鬱陶,托風采,故宜條暢以任氣,優柔以懌懷。”

唐李白《比幹碑》:“俾後人優柔而自得,蓋《春秋》微婉之義。”

明宋濂《<日損齋筆記>原序》:“凡經史奧旨,昧者顯之,訛者訂之,雖優柔不迫,而難決之疑,久蔽之惑,皆渙然而冰釋。”

4.謂從容探索、品味。

《北史·鄭道昭傳》:“伏惟陛下,欽明文思,玄鑒洞遠,垂心經素,優柔墳籍。”

宋陳亮《祭石天民知軍文》:“書冊未嘗不親,而書味厭飫而優柔;事體未嘗不具,而事情反覆而諮諏。”

5.猶豫不決,不果斷。

《新唐書·褚遂良傳》:“昔漢武帝行岱禮,優柔者數年。”

魯迅《故事新編·鑄劍》:“你從此要改變你的優柔的性情,要用這劍報仇去!”

6.柔軟。

宋吳曾《能改齋漫錄·類對》:“向見柳公權一帖《謝人惠筆》雲:‘近蒙寄筆,深荷遠情。雖毫管甚佳,而出鋒太短。傷於勁硬,所要優柔。’”

7.優雅和諧。

明陸時雍《詩鏡總論》:“《小雅》婉孌,能或庶幾;風體優柔,近人可倣。”

清周亮工《悼黃山孫子》詩:“新詩頗優柔,據琴興瀟灑。”

清沈德潛《說詩晬語》卷上:“蘇、李《十九首》後,五言最勝,大率優柔善人,婉而多風。”

阅读:1284

●優柔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