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亞

簡體亞字的筆畫:6畫;繁體亞字筆畫:7畫。

(亞,亞)

I

〡ㄚˋ

〔《廣韻》衣嫁切,去禡,影。〕

“惡”的被通假字。

1.醜。
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十六經·果童》:“夫地有山有澤,有黑有白,有美有亞。”

《說文·亞部》:“亞,醜也。”

段玉裁註:“此亞之本義。亞與惡音義皆同……衣駕切。”

2.次;次於。表示時間或空間的先後。

《儀禮·士虞禮》:“俎入,設於豆東,魚亞之。”

鄭玄註:“亞,次也。”

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吳公先歃,晉侯亞之。”

漢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後宮嬖人、昭儀之倫,常亞於乘輿。”

晉左思《蜀都賦》:“亞以少城,接乎其西。”

3.低於;低。表示等級的高低。

《左傳·襄公十九年》:“圭媯之班,亞宋子而相親也。”

杜預註:“亞,次也。”

唐封演《封氏聞見記·圖畫》:“鄭虔亦工山水,名亞於維。”
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截磯》:“崑生義氣,不亞敬亭,今日正好借重。”

老舍《趙子曰》第三:“趙子曰狠了心把這樣生硬的話向歐陽天風棉軟的耳鼓上刺!這一點決心,不亞於辛亥革命放第一聲炮。”指低一等。見“亞軍”、“亞大夫”、“亞熱帶”。

4.低矮。

唐元稹《和友封題開善寺十韻》:“亞樹牽藤閣,橫查壓石橋。”

唐李昌符《尋僧元皎因贈》詩:“高松連寺影,亞竹入窗枝。”

5.垂;低垂。

前蜀韋莊《對雪獻薛常侍》詩:“松裝粉穗臨窗亞,水結冰錐簇溜懸。”

宋柳永《柳初新》詞:“東郊向曉星杓亞,報帝裏,春來也。”

清包彬《遊弘濟寺》詩:“娑羅落高陰,傍戶枝柯亞。”

魯迅《野草·秋夜》:“有幾枝還低亞著,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。”

6.俯;偃俯。

唐杜甫《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》之二:“舟人漁子入浦漵,山木盡亞洪濤風。”

唐元稹《望雲騅馬歌》:“亞身受取白玉羈,開口銜將紫金勒。”

宋柳永《拋球樂》詞:“弱柳困,宮腰低亞。”

7.壓;低壓。

唐杜甫《上巳日徐司錄林園宴集》詩:“鬢毛垂領白,花蕊亞枝紅。”

宋歐陽修《漁家傲》詞:“葉重如將青玉亞,花輕疑是紅綃掛。”

元張可久《寨兒令·秋千》曲:“釧鈴瓏響亞紅綿,汗模糊濕褪花鈿。”

8.拂。

唐元稹《紅芍藥》詩:“煙輕琉璃葉,風亞珊瑚朵。”

唐方幹《書吳道隱林亭》詩:“橘枝亞路黃苞重,井脈牽湖碧甃深。”

清李年良《綺羅香·桃園曉行同分虎賦》詞:“甚西風吹亞霜砧,數枝遮浣女。”

9.掩映;掩閉。

南唐沈彬《金陵雜題》詩之一:“古樹著行臨遠岸,暮山相亞出微煙。”

明高啟《題朱氏梅雪軒》詩:“聞道君家溪上下,玉蕊瓊英巧相亞。”

宋陸遊《初秋夢故山覺而有作》詩:“遙山已漸隱,村巷亞竹扉。”

元楊梓《豫讓吞炭》第三摺:“見箇矮闊闊階基,將板門兒亞。”

10.居,處。

《儀禮·少牢饋食禮》:“設俎,羊在豆東,豕亞其北,魚在羊東,臘在豕東。”

南朝梁任昉《〈王文憲集〉序》:“時粲位亞臺司。”

宋範仲淹《天驥呈才賦》:“日馭如親,合亞六龍之列。”

清吳偉業《梅花庵同林若撫話雨聯句》:“職亞成均掌,官同秘院僉。”

11.謂前後依次承接。

《隸釋·漢費鳳別碑》:“世德襲爵,銀艾相亞。”謂排列有序。

元白樸《梧桐雨》第三摺:“齊臻臻雁行班排,密匝匝魚鱗似亞。”

黃侃《〈新方言〉後序》:“鹹淩亂失次,嘖而不亞。”

12.匹敵;相當。

《梁書·侯景傳》:“﹝侯景﹞總攬兵權,與神武相亞。”

《水滸傳》第八七回:“繡斧金戈勢相亞,打圍一路無禾稼。”

13.並排;依傍。

漢袁康《越絕書·外傳紀策考》:“吳越為鄰……兩邦同城,相亞門戶。”

唐元稹《山枇杷》詩:“亞水依巖半傾側,籠雲隱霧多愁絕。”

元湯式《哨遍·新建構欄教坊求贊》套曲:“紮磹的亞著肩、叠著脊、傾著囊、倒著產大拚白銀雙鎰。”

清袁枚《隨園詩話》卷九引施長春《上冢歌》:“富家冢高高傍嶺,貧家冢低低亞畛。”

14.流亞,同類。

漢班固《〈兩都賦〉序》:“雍容揄揚,著於後嗣,抑亦《雅》、《頌》之亞也。”

《晉書·王機傳》:“﹝王機﹞嘗慕王澄為人,澄亦雅知之,以為己亞。”

清黃宗羲《安丘張母李孺人墓誌銘》:“固慧業文人之亞也。”

15.亦作“罷亞”。

16.“婭”的古字。

《詩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瑣瑣姻亞,則無膴仕。”

毛傳:“兩婿相謂曰亞。”

17.亞細亞洲的簡稱。參見“亞非”、“亞非拉”。

II

ㄨˋ

〔《字彙》烏故切〕

“惡”的古字。

厭惡,憎惡。

馬王堆漢墓帛書乙本《老子·德經》:“天之所亞,孰知其故?”

III

〡ㄚ

〔《集韻》於加切,平麻,影。〕

1.象聲詞。

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伊優亞者,辭未定也。”伊優亞,猶咿唔呀,小兒學語聲。

2.助詞。猶阿,多用在親屬稱呼前,無義。

宋無名氏《張協狀元》戲文第五齣:“亞哥,亞哥,狗膽梳千萬買歸,頭鬚千萬買歸。”

錢南揚校註:“《歧海瑣談》卷八:‘吾溫方言,凡呼爺、媽、哥、嫂,以“亞”先之;兒女弟行以至命名,無不皆然。此之“亞”,猶吳下之言“阿”也。’案:《洛陽伽藍記》卷二‘景寧寺’條:‘吳俗有自呼‘亞儂’,語則“阿傍”。’可見亞阿之用,由來很古了。本戲尚有‘亞公’、‘亞婆’、‘亞娘’、‘亞奴’等稱仿此。”

阅读:1786

●亞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