鈔
簡體鈔字的筆畫:9畫;繁體鈔字筆畫:12畫。
(鈔,鈔)
chāo
ㄔㄠ
〔《廣韻》楚交切,平肴,初。〕
〔《廣韻》初教切,去效,初。〕
1.搶掠;強取。後作“抄”。
漢王符《潛夫論·勸將》:“東寇趙魏,西鈔蜀漢。”
《後漢書·皇後紀下·靈思何皇後》:“及李傕破長安,遣兵鈔關東,略得姬。”
宋蘇軾《留題峽州甘泉寺》詩:“民風坦和平,開戶夜無鈔。”
馮應榴合註引《說文》:“鈔,叉取也。”
2.謄寫。也作“抄”。
晉葛洪《抱樸子·金丹》:“余今略鈔金丹之都較,以示後之同誌好之者。”
唐杜甫《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》:“乞米煩佳客,鈔詩聽小胥。”
清葉廷琯《吹網錄·鈔輯史記正義》:“博考他書所引,為之補漏訂訛,手鈔成帙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史濟行》:“有人講‘新文學’,原也好的,但還是鈔‘舊’的《語絲》。”
3.經過選錄而成的集子。也作“抄”。
夏丏尊葉聖陶《文心》二五:“古今人所作的筆記,真是數也數不清……書名有的就叫什麽‘筆記’,有的叫什麽‘隨筆’,有的叫什麽‘錄’,有的叫什麽‘鈔’。”如:《北堂書鈔》;《清稗類鈔》。
4.佛教稱詮釋佛經經義的一種方法。疏解經,鈔則解疏。
《五燈會元·未詳法嗣·亡名古宿》:“昔有老宿問一座主:‘疏鈔解義,廣略如何?’主曰:‘鈔解疏,疏解經。’”
5.同“抄”。古容量單位。一升的千分之一。亦泛指微量。參見“鈔撮”。
6.紙幣名。
明陶宗儀《輟耕錄·不茍取》:“趙松雪嘗為羅司徒奉鈔百錠,為先生(胡汲仲)潤筆,請作乃父墓銘。”
《燈下集·關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一些問題》:“元朝曾用鈔,明初鑄銅錢。”
7.泛指錢。
《醒世恒言·張廷秀逃生救父》:“兩下又吃了一大回酒,起身會鈔。”
郁達夫《出奔》一:“有時候還要由他們自己去兜集幾個同行者來,再向這些同行者收集些搭船的船鈔。”參見“交鈔”。
8.古時官府徵收錢物後所給的單據。
宋範成大《催租行》:“輸租得鈔官更催,踉蹡裏正敲門來。”
9.取近路行走。也作“抄”。
郁達夫《由柳橋發車巡遊一宮犬山道上作》詩之三:“春遊無處不魂銷,鈔過蘇川第二橋。”
10.通“眇”。微眇;仔細。
《管子·幼官》:“器成於僇,教行於鈔。”
郭沫若等集校引戴望曰:“‘鈔’當為‘眇’之借字,本訓目小,引伸之為微眇之義。
《易》王肅本‘眇萬物而為言’,今字作妙。下文‘聽於鈔’亦當讀為眇。
尹註訓為‘深遠’,得其義。”
11.姓。
明有鈔氏。見清黃宗羲《酉山許先生墓誌銘》。
阅读:124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