靸
靸字的筆畫:12畫;
s·
ㄙㄚˇ
〔《廣韻》蘇合切,入合,心。〕
〔《廣韻》私盍切,入盍,心。〕
亦作“扱”。
1.古代小兒穿的鞋子。前幫深而覆腳,無後幫。後亦指形制與之類似的拖鞋。
唐杜荀鶴《山寺老僧》詩:“草靸無塵心地閒,靜隨猿鳥過寒暄。”
清黃遵憲《新嘉坡雜詩》之八:“平頭拖寶靸,約指眩金鋼。”
2.把鞋後幫踩在腳跟下;穿(拖鞋)。
宋吳文英《八聲甘州·陪庾幕諸公遊靈巖》詞:“時靸雙鴛響,廊葉秋聲。”
元秦簡夫《趙禮讓肥》第一摺:“破麻鞋腳下靸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回:“他靸了一雙釘鞋,捧著六碗粉湯。”
曹禺《日出》第三幕:“小東西掛在那裏,燭影晃晃照著她的腳,靸著的鞋悄然落下一隻。”
3.飄忽貌;輕舉貌。
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下》:“汩淢靸以永逝兮,註平臯之廣衍。”
顏師古註:“靸然,輕舉意也。”
唐薛能《舞者》詩:“慢靸輕裾行欲近,待調諸曲起來遲。”
4.樂曲中的一個樂段。
宋玉灼《碧雞漫誌》卷三:“凡大曲有散序、靸、排遍、顛、正顛、入破、虛催、實催、袞遍、歇指、殺袞,始成一曲,此謂大遍。”
5.指低下的物品。亦指事之不振者。
明田汝成《西湖遊覽誌餘·委巷叢談五》:“﹝杭州人﹞諱低物為靸,以其足下物也。”
清翟灝《通俗編·品目》:“《能改齋漫錄》:唐人謂事之不振者曰踏趿。靸,即踏趿之省,字當作靸,蓋以物之不佳,比照於事之不振耳。”參閱宋吳曾《能改齋漫錄·事始二》。
6.通“鈒”。參見“靸戟”。
阅读:107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