嗔
嗔字的筆畫:13畫;
I
tián
ㄊ〡ㄢˊ
〔《廣韻》徒年切,平先,定。〕
盛貌。參見“嗔嗔”、“嗔咽”。
II
chēn
ㄔㄣ
〔《廣韻》昌真切,平真,昌。〕
亦作“謓”。
1.發怒;生氣。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丞相見長豫輒喜,見敬豫輒嗔。”
南朝梁沈約《六憶》詩之二:“笑時應無比,嗔時更可憐。”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孤吟》:“諸侯怒,丞相嗔,無邊衰草對斜曛。”
巴金《滅亡》第七章:“‘你今天要是不來,我們可不答應你。’李靜淑半嗔半笑地說。”
2.責怪;埋怨。
唐李賀《野歌》:“男兒屈窮心不窮,枯榮不等嗔天公。”
宋王安石《暮春》詩之三:“白下門東春已老,莫嗔楊柳可藏鴉。”
紅樓夢《第三二回》:“我知道你的心病:恐怕你的林妹妹聽見,又嗔我贊了寶姐姐了。”
3.難怪,怪不得。
4.用同“瞋”。不滿地睜大眼睛註視。
茅盾《霜葉紅似二月花》四:“婉小姐橫波嗔了和光一眼。”參見“嗔目”。
5.河豚的別名。
阅读:143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