琬琰

ok8.org > 詞典 > 琬琰

1.琬圭、琰圭。

《書·顧命》:“弘璧、琬琰在西序。”

孔傳:“大璧琬琰之圭為二重。”

蔡沈集傳:“琬琰,圭名。”

2.為碑石之美稱。

唐玄宗《孝經序》:“寫之琬琰,庶有補於將來。”

宋蘇軾《賀林待制啟》:“箸書已成,特未寫之琬琰;立功何晚,會當收之桑榆。”

明張居正《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》:“寫諸琬琰,播狼胥瀚海之聲;炳若丹青,掩麟閣雲臺之美。”

3.泛指美玉。

《楚辭·遠遊》:“吸飛泉之微液兮,懷琬琰之華英。”

洪興祖補註:“琬音宛,琰音剡,皆玉名。”

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:“琬琰之玉,在洿泥之中,雖廉者弗釋。”

南朝梁劉峻《辨命論》:“火炎昆嶽,礫石與琬琰俱焚;嚴霜夜零,蕭艾與芝蘭共盡。”

唐韓愈《送窮文》:“攜持琬琰,易一羊皮,飫於肥甘,慕彼糠糜。”

明楊珽《龍膏記·觖望》:“花明寶鈿,光浮琬琰,是廣寒仙媛,合配風流時彥。”

4.比喻品德或文詞之美。

漢東方朔《七諫·自悲》:“厭白玉以為面兮,懷琬琰以為心。”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任命》:“崇琬琰於懷抱之內,吐琳瑯於毛墨之端。”

《南史·劉遵傳》:“文史該富,琬琰為心;辭章博贍,玄黃成采。”

元鄧文原《奉題延祐宸翰詩》:“官聯天府璇璣象,帝闡河圖琬琰文。”

清梁紹壬《兩般秋雨盦隨筆·史閣部書》:“今倥傯之際,忽捧琬琰之章。”

5.玉液。

晉王嘉《拾遺記·周穆王》:“﹝西王母﹞共玉帳之高會,薦清澄琬琰之膏以為酒。”

元張之翰《一字硯賦》:“以藉古錦,以盛蟾蜍,以滴琬琰。”

阅读:2224

●琬琰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