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
簡體國字的筆畫:8畫;繁體國字筆畫:11畫。
(國,國)
guó
ㄍㄨㄛˊ
〔《廣韻》古或切,入德,見。〕
“或”的今字。
1.國家。
《詩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秉國之均,四方是維。”
漢東方朔《非有先生論》:“國無災害之變,民無飢寒之色。”
明高叔嗣《分水嶺晚行》:“少年曾許國,多難更移家。”
2.指部落。
《屍子》卷下:“舜一徙成邑,再徙成都,三徙成國。”
《後漢書·東夷傳·三韓》:“﹝韓﹞凡七十八國。
伯濟是其一國焉。大者萬餘戶,小者數千家,各在山海間。”
3.國都。
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先王之制,大都不過參國之一。”
《史記·樂毅列傳》:“濟上之軍受命擊齊,大敗齊人。輕卒銳兵,長驅至國。
齊王遁而走莒,僅以身免。”
宋蘇舜欽《上執政啟》:“近戚當塗,陳冤無路,徊徨去國,舉動畏人。”
4.泛指城邑。
《國語·周語中》:“國有班事,縣有序民。”
韋昭註:“國,城邑也。”
《後漢書·陳龜傳》:“舉國掩戶,盡種灰滅,孤兒寡婦,號哭空城。”
5.建國;建都。
《莊子·則陽》:“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,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濁漳水》:“蓋周時國於此地者,惡言降,故改雲共耳。”
《朱子語類》卷九五:“國家遭汴都之禍,國於東南。”
明劉基《郁離子·千裏馬》:“徐市……私具舟,載其童男女三千人,宅海島而國焉。”
6.古代王、侯的封地。
《易·師》:“開國承家,小人勿用。”
孔穎達疏:“若其功大,使之開國為諸侯;若其功小,使之承家為卿大夫。”
《孝經·爭諫》:“諸侯有爭臣五人,雖無道,不失其國。”
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孟嘗君就國於薛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陳思王植傳》:“文帝即王位,誅丁儀、丁廙並其男口。
植與諸侯並就國。”
7.地方;地域。
《周禮·地官·掌節》:“山國用虎節,土國用人節,澤國用龍節。”
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:“雒陽雖有此固,其中小,不過數百裏,田地薄,四面受敵,此非用武之國也。”
《南史·周盤龍傳》:“盤龍父子由是名播北國。”
明文徵明《新秋》詩:“南國新涼歌白苧,西湖夜雨落紅蓮。”
8.猶家鄉。
《晉書·陶侃傳》:“﹝侃﹞欲遜位歸國,佐吏等苦留之。”
唐盧僎《南望樓》詩:“去國三巴遠,登樓萬裏春。”
前蜀李珣《河傳》詞:“愁腸豈異丁香結。因離別,故國音書絕。”
9.專指與帝王或皇室有關的(人物、事件)。參見“國姓”、“國姻”。
10.指本朝的。參見“國朝”、“國初”。
11.指國中最好的或最美的。參見“國手”、“國色”、“國香”。
12.指中國特有的。參見“國畫”、“國術”。
13.指代表國家的。參見“國旗”、“國徽”。
14.姓。
春秋齊有國佐。見《左傳·成公十八年》。
阅读:120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