號
簡體號字的筆畫:5畫;繁體號字筆畫:13畫。
(號,號)
I
hào
ㄏㄠˋ
〔《廣韻》胡到切,去號,匣。〕
1.號召;號令。
《書·冏命》:“發號施令,罔有不臧,下民祇若,萬邦鹹休。”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鍾聲鏗,鏗以立號,號以立橫,橫以立武,君子聽鍾聲,則思武臣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詔策》:“自魏晉詔策,職在中書,劉放、張華,互管斯任,施令發號,洋洋盈耳。”
明何景明《嚴治篇》:“故號不張則幹斜,綱不振則目亂,治不嚴則法壞。”
2.將人處刑後示眾。
《新唐書·崔彥曾傳》:“或勸率眾奔兗州,彥曾曰:‘我方帥也,奉命守此,惟有死爾。’斬議者一人號於眾。”
3.揚言;宣稱。
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是時項羽兵四十萬,號百萬。
沛公兵十萬,號二十萬,力不敵。”
晉幹寶《搜神記》卷一:“彭祖者,殷時大夫也……歷夏而商末,號七百歲。”
宋葉適《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誌銘》:“時虜號百萬,江東危恐。”
4.名位;稱謂。又:國家之名、商行之名,都可稱號。
《國語·楚語下》:“能知山川之號。”
韋昭註:“號,名位也。”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朕聞太古有號毋謚,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。”
唐張守節《史記正義·論史例》:“採六家雜說以成一史,備論君臣父子夫妻長幼之序,天地山川國邑名號殊俗物類之品也。”
清梁紹壬《兩般秋雨盦隨筆·史閣部書》:“是皆於國仇未翦之日,亟心位號。”
5.別號。名、字以外的稱謂。
晉陶潛《五柳先生傳》:“宅邊有五柳樹,因以為號焉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五回:“那仙人道:‘憨仙便是賤號。’”
6.指給以稱號或取號。
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未問其名,號之曰‘牛’。”
《漢書·陳勝傳》:“勝乃立為王,號‘張楚’。”
宋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:“太守與客來飲於此,飲少輒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號曰‘醉翁’也。”
7.記號;標幟。
《禮記·大傳》:“立權度量,考文章,改正朔,易服色,殊徽號,異器械,別衣服,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。”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三一:“若要下手時,我撚鬚為號,方可下手。”
茅盾《子夜》七:“工人們在廠裏暴動,也常常放氣管為號。”如:標品類(牌號),係年次(年號),示算法(加減乘除),或表達文意(疑問、驚嘆)、註明音讀(聲調、韻調)等所使用的名稱、符號均得稱“號”。
8.用以識別敵我的口令、暗號。
《敦煌變文集·漢將王陵變》:“既是巡營,有號也無?”
《資治通鑒·唐高祖武德元年》:“詐為抄者,擇空而行聽察,得其號及主將姓名。”
胡三省註:“號,戶告翻,軍號也。”
9.指編列的次序或等第。亦指編列次序的事物。
宋葉夢得《石林燕語》卷八:“故事,殿試唱名,編排官以試卷列禦座之西,對號以次拆封,轉送中書侍郎,即與宰相對展進呈,以姓名呼之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回:“周進一進了號,見兩塊號板擺的整整齊齊。”
老舍《茶館》第一幕:“這號生意又不小吧?”參見“號件”。
10.猶種,類。多為貶義。如:鯉魚找鯉魚,甲魚找甲魚,他找的盡是他那一號子人。
11.俗稱切脈。如:號脈。
12.量詞。如:百來號人;1990年市政府第1號文件。
13.管樂器號角、號筒、軍號等的簡稱。
王統照《號聲》:“奇怪!他們每天在這裏吹號,有的連上衣脫去丟在綠草上,隻穿短袖的襯衫,今天一律武裝了。”
II
háo
ㄏㄠˊ
〔《廣韻》胡刀切,平豪,匣。〕
“唬”的被通假字。
1.大聲呼叫。
《詩·魏風·碩鼠》:“樂郊樂郊,誰之永號?”毛傳:“號,呼也。”
《詩·大雅·蕩》:“既愆爾止,靡明靡晦,式號式呼,俾晝作夜。”
唐柳宗元《童區寄傳》:“因大號,一墟皆驚。”
2.動物引聲長鳴;大風發出巨響。
《史記·曆書》:“時雞三號,卒明。”
唐杜甫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:“八月秋高風怒號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”
宋梅堯臣《寄題澤州園亭》詩:“春歸百禽號,摶黍及布穀。”
清呂潛《邗江夏夜懷史赤豹蕭寺》詩:“月冷空王閣,風號故相墳。”
3.哭;大聲哭。
《易·夬》:“上六。無號,終有兇。”
孔穎達疏:“君子道長,小人必兇,非號咷所免,故禁其號咷,曰:無號,終有兇也。”
《列子·黃帝》:“帝登假,百姓號之,二百餘年不輟。”
元楊顯之《酷寒亭》第一摺:“你家裏哭去,張著大口號甚麽!”茹誌鵑《剪輯錯了的故事》三:“老壽說到這裏,心裏像是插上了一把刀,他捶胸頓腳地乾號了起來。”
阅读:132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