咀
咀字的筆畫:8畫;
I
j·
ㄐㄩˇ
〔《廣韻》慈呂切,上語,從。〕
〔《廣韻》子與切,上語,精。〕
1.含味;品味。
《管子·水地》:“三月如咀,咀者何?曰五味·”郭沫若等集校引陶鴻慶雲:“《說文》:‘咀,含味也。’言三月精氣成形,則能含受五味之氣,而生五藏也。”
清朱錫《幽夢續影》:“民情要按民實求,拘不得成法;藥性要按藥實咀,拘不得成方。”
2.嚼;嚼食。
晉潘嶽《西征賦》:“樊抗憤以卮酒,咀彘肩以激揚。”
明張三光《蔣石原先生傳》:“先生自奉菲薄,咀牟噉菽,晏如也。”
3.體味。
唐韓愈《勸學解》:“沈浸醲郁,含英咀華。”
清鄂爾泰《贈方望溪》詩:“說經鏗鏗究終始,尤於三禮咀其華。”
4.見“咀唔”。
5.通“詛”。咒罵。
《南史·柳世隆傳》:“攸之怒,銜鬚咀之,收攘兵兄子天賜、女婿張平慮斬之。”
清錢謙益《祭於忠肅公文》:“譬彼大廈,風雨漂搖,主伯偃臥,僕夫號咷。雖則號咷,亦不是力,或咀或呶,有黨有克。”
II
zu·
ㄗㄨㄟˇ
同“嘴”。
口的通稱。參見“咀臉”。
阅读:151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