燔
燔字的筆畫:16畫;
fán
ㄈㄢˊ
〔《廣韻》附袁切,平元,奉。〕
1.焚燒。
《莊子·盜跖》:“子推怒而去,抱木而燔死。”
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推甲乙之帳燔之於四通之衢。”
顏師古註:“燔,焚燒也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樂府》:“秦燔《樂經》,漢初紹復。”
宋蘇軾《與錢濟明書》之十五:“濟明雖家居,必不廢閔雨意,可來燔一炷香否?”梁啟超《新民說·論國家思想》:“帝者猶慮其未固也,乃更燔百家之言。”
2.烤;炙。
《詩·小雅·瓠葉》:“有兔斯首,炮之燔之。”
毛傳:“加火曰燔。”
漢王充《論衡·程材》:“洗洿泥者以水;燔腥生者用火。”
清方文《嘉樹行為閻牛叟賦》:“枝葉漸黃落,枯焦似人燔。”
3.燔柴。古代祭天儀式。
《宋史·樂誌七》:“躬以大報,亦止於燔。”參見“燔柴”、“燔瘞”。
4.通“膰”。古代祭祀用的烤肉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公孫夏從寡君以朝於君,見於嘗酎,與執燔焉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燔,本又作‘膰’,祭肉也。”
《公羊傳·定公十四年》:“脤者何?俎實也。腥曰脤,熟曰燔。”
5.泛指烤肉。
清曹寅《黃河看月示子猷》詩:“涓涓瀉醇酎,秩秩羅寒燔。”
6.通“蕃”。茂盛。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經法·名理》:“如燔如卒,事之反也。”
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註:“燔讀為‘蕃’,茂盛。”
阅读:152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