欹
欹字的筆畫:12畫;
qī
ㄑ〡
〔《集韻》丘奇切,平支,溪。〕
亦作“敧”。
1.歪斜;傾斜。
《荀子·宥坐》:“吾聞宥坐之器者,虛則欹,中則正,滿則覆。”
南朝宋鮑照《代君子有所思》詩:“器惡含滿欹,物忌厚生沒。”
宋蘇軾《瑞鷓鴣》詞:“西興渡口帆初落,漁浦山頭日未欹。”
清龔賢《畫訣》:“松宜直,柳宜欹,松針宜平。”
2.容貌憔悴。
元秦簡夫《剪髮待賓》第一摺:“我甘分飢寒守自然,那冷時節熬的舊顏欹。”
3.通“倚”。斜倚,斜靠。
唐杜甫《重題鄭氏東亭》詩:“崩石欹山樹,清漣曳水衣。”
宋王安石《純甫出釋惠宗畫要予作詩》:“暮氣沈舟暗魚罟,欹眠嘔軋如聞櫓。”
元石子章《竹塢聽琴》第二摺:“幾時能勾月枕雙欹,玉簫齊品,翠鸞同跨。”
王統照《沈思》:“他似仍然看見她的充實、美滿、如雲石琢成的身子還斜欹在那個沙發上。”
阅读:156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